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海潮月刊雜誌社發行《海潮》雜誌第3卷第1期總號第7期
登錄號:2005.006.0116的圖片(20050060116_I001.jpg)(),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5.006.0116的圖片(20050060116_I001.jpg)(),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16的圖片(20050060116_I002.jpg)(),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16的圖片(20050060116_I003.jpg)(),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16的圖片(20050060116_I004.jpg)(),第4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16

尺寸:19.2 x 25.7 x 0.4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準確日期:1983/09/01~1983/09/01
推測年份(西元):1983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政治社會
關鍵詞:王義雄、潘立夫、陌上桑、黨外
文物描述:  此物件為《海潮》復刊號(第3卷第1期/總號第7期),出版於1983年9月1日,封面以「報刊查禁」為主題。本期內容要目計有:〈假如我是警總〉、〈對蔣彥士的嚴重抗議〉、〈給許水德的一封公開信〉、〈臺汽爆炸是「政治爆炸」〉、〈孟絕子談國民黨的度量〉。
  《海潮》創刊於1980年10月15日,復刊1982年2月1日,發行人為王義雄,社長為潘立夫,主編為陌上桑,以月刊形式發行,報導聚焦於黨外運動、臺灣社會經濟動態、民主與憲政議題。
  1970年代末期,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外交與內政上屢遭挫敗,以及郭國基、黃信介、康寧祥等人進入國會,此因素下促使不同於國民黨的「黨外」政治勢力逐漸成長。黨外勢力運用多種方式提升影響力、能見度,其中一個重要手段為「黨外雜誌」,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1980年代的《八十年代》與《美麗島》以及眾多刊物。其後「黨外雜誌」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蕭淑玲,2006,153-155)。
參考資料:王天濱,2002。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陳俊斌,2007。雜誌創刊風景:雜誌中的臺灣史,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頁:23-29,國家圖書館。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