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登錄號:20070100002的圖片(20070100002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100002的圖片(20070100002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100002的圖片(20070100002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100002的圖片(20070100002_0003.jpg)(CC BY-NC),第3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100002的圖片(20070100002_0004.jpg)(CC BY-NC),第4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100002的圖片(20070100002_0005.jpg)(CC BY-NC),第5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100002的圖片(20070100002_0006.jpg)(CC BY-NC),第6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100002的圖片(20070100002_0007.jpg)(CC BY-NC),第7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100002的圖片(20070100002_0008.jpg)(CC BY-NC),第8張,共8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弓箭為原住民傳統的遠距離攻擊武器,在火槍尚未傳入時,是狩獵的必備獵具之一。在過去每位排灣族男子皆配有弓箭,也象徵男性勇武的意涵,因此一般的婦女不能隨意觸碰或跨越弓箭。除了狩獵與作戰之外,弓箭也是排灣族祭典活動中的重要角色。「弓」的排灣族語稱「vrgiladan」,多為竹製,由男性專人製作。弓身必須選用有彎度的竹子,依照訂製人的身高,切削成適合的長度。弓身兩端帶有竹節較為穩固,弓弦則以苧麻搓製成麻線。本件弓上下兩端皆切削成凸字形,其中一端有鐵線纏繞於弓身。弓弦部分應為現代製品而非傳統麻繩。弓在平常沒有使用時,會將弓弦一端卸下,讓弓身保持直條狀,避免彈力疲乏。需要使用時,將弓身壓彎把弓弦套入凸字形端固定,即成彎弓。

館藏編號:20070100002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