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陶偶
登錄號:20070300013的圖片(20070300013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300013的圖片(20070300013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300013的圖片(20070300013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300013的圖片(20070300013_0003.jpg)(CC BY-NC),第3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300013的圖片(20070300013_0004.jpg)(CC BY-NC),第4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300013的圖片(20070300013_0005.jpg)(CC BY-NC),第5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300013的圖片(20070300013_0006.jpg)(CC BY-NC),第6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300013的圖片(20070300013_0007.jpg)(CC BY-NC),第7張,共8張
登錄號:20070300013的圖片(20070300013_0008.jpg)(CC BY-NC),第8張,共8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物件屬蘭嶼達悟族「陶偶」的類型,材質為陶製,長度15cm、寬度12cm、高度8cm。本件陶偶創作的主題為一對夫妻煮食的日常生活,夫妻依偎煮食的容器,容器下可見堆置材火,栩栩如生,彷彿可見燃燒的烈火,整體作品充分表現出達悟夫妻日常生活的生活美感與緊密關係。本件作品因燒製原因而呈現黝黑的外觀,其中有一人偶手臂斷裂,底部為一長方形木板並在四角挖孔穿線,繩子可供吊掛本件作品使用。
蘭嶼雅美族製陶程序概分為採土、製坯、墊拍及刮修、修飾、燒陶等六大步驟。製造陶器的技術可以分為圍泥條法以及模製法二大類。圍泥條法主要是製作罐形器具之用,捏製完成後將其陰乾後再露天燒製;模製法主要是製作碗形器具之用,同樣是捏製完成後將其陰乾後再露天燒製。做出的陶器多半呈褐色,用剩後多餘的陶土則是捏製成形狀樸拙小陶偶。雅美人日常使用的器具中部分係陶器,如陶鍋、陶壺、陶罐等,此外雅美族的玩具中也有陶製的人像、山羊、小雞、魚、船等,同時他們也常模擬捏製生活周遭的百態,如跳舞、相撲、祭典等。此外,由於陶偶、陶玩具這類不以實用性為考量的手工技藝品,係屬於遊戲之作,作品多以生活中具體對象的簡略、模擬,以一種樸拙未細緻處理、大而化之的型態呈現。而且供給的對象是孩童,故多以生活上的豬、羊、媽媽抱小嬰兒、戴盔甲的勇士等為題材。
蘭嶼達悟族是目前臺灣原住民中仍保有製陶技術的族群之一。達悟族製陶期間,依照傳統的規定是在每年的Pitanatana月(約陽曆九月)之中,在這個月份內,想要製作陶器的就會相當忙碌。蘭嶼每一個村落都有其固定的陶土採掘之處,有時也有村落與村落之間共有採掘地的情況。而製陶的工作主要是由男人來擔任,女性只有在去除土渣及搗碎土可以幫忙。陶器的製作通常由單獨一個家庭或是兩、三個親友之間合併一起製造。
時至今日,雅美族的製陶工藝正瀕臨斷絕失傳,鋁鍋等現代化用具也完全取代了陶鍋、陶壺、陶罐等,雅美族人從此不再自己製作陶器,甚至連昔時以陶土製作泥偶給小孩把玩的玩具也不見流行。因此,陶偶此項雅美族人在物質文化上體現親子關係的工藝,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製陶工藝技術的失傳,連帶地也使雅美人失去一種傳達「親愛小孩」的媒介物及其文化內涵。

館藏編號:20070300013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讓台灣贏在宜蘭)的圖片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主柱)的圖片
藏品(木雕盤)的圖片
藏品(榫件)的圖片
藏品(籐籩)的圖片
藏品(隔棒)的圖片
藏品(魚皮標本)的圖片
藏品(陶壺)的圖片
藏品(木盤)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