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永曆通寶小平光背
登錄號:20080531295000的圖片(20080531295_A001.jpg)(),第1張,共6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80531295000的圖片(20080531295_A001.jpg)(),第1張,共6張
登錄號:20080531295000的圖片(20080531295000_A002.jpg)(),第2張,共6張
登錄號:20080531295000的圖片(20080531295000_A001.JPG)(),第3張,共6張
登錄號:20080531295000的圖片(20080531295000_A003.jpg)(),第4張,共6張
登錄號:20080531295000的圖片(20080531295000_A004.jpg)(),第5張,共6張
登錄號:20080531295000的圖片(20080531295000_A005.jpg)(),第6張,共6張
文物分類:器物類\商業財產
材質:金屬
尺寸:長:2.9 x 寬:2.9 x 高:0.1cm
取得方式:捐贈
藏品描述:該枚永曆通寶,外圓內方,中間有方孔的設計。正面讀法由上至下、由右至左「永曆通寶」四字,背面光背無文。永曆通寶的外緣與內郭較寬大,地章處則向下凹深。
西元1646年12月24日南明桂王朱由榔即位於廣東肇慶,以明年為永曆元年(西元1647年),鑄行「永曆通寶」。常行小平錢有多種背字,權銀錢則有:小平、折二(背二厘)、折五(背五厘)、折十(背壹分)。面文均為楷書,鑄工相當精良,其中折十錢的「永」字寫法是二水永頗具特色。永曆16年(西元1662年)南明亡國,鄭氏政權治臺期間仍持續奉永曆年號,亦曾鑄永曆通寶,字體有行楷、篆書、行書三種。與中國地區所鑄的永曆通寶差別是,臺灣地區的永曆錢多為紅銅而非黃銅。直至清康熙年間,臺灣被佔領後銷毀鄭氏永曆錢改鑄康熙通寶背臺字七分紅銅錢。

登錄號:20080531295000

管理單位:臺南市立博物館
典藏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