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璞石閣布農族石板屋
登錄號:2009.011.0127的圖片(20090110127_I001.JPG)(),第1張,共3張
登錄號:2009.011.0127的圖片(20090110127_I001.JPG)(),第1張,共3張
登錄號:2009.011.0127的圖片(20090110127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3張
登錄號:2009.011.0127的圖片(20090110127_I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3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9.011.0127

尺寸:14.3 x 9.1cm
外文名稱:璞石閣高山蕃ブブヌル社 SAVAGES OF BUBUNURU
歷史分期: 1912-1926(日本時代-大正時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20~1929
年代描述:明信片推測約1920年代發行。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明信片,原住民
類別二:圖書文獻類,明信片,名勝史蹟,建築
創作者/製造者:新高堂發行
製造地:日本東京神田印製、臺北發行
關鍵詞:臺灣原住民、布農族、Bunun、大分社、花蓮玉里、石板屋
文物描述:1. 日本時代有色印刷明信片,圖片影像為3棟板岩搭建的石板屋,屋前空地有6名原住民並且堆放許多樹枝薪柴,石板屋背景為高山。
2. 明信片正面底邊印刷文字「璞石閣高山蕃ブブヌル社 SAVAGES OF BUBUNURU」(中譯:璞石閣高山原住民Bubunuru社)。背面印刷文字「郵便はのき,CARTE POSTALE,臺北新高堂發行」,左上角印有一藍色郵票黏貼方框,框內有鳥類、竹葉圖案,印刷文字「TOKYO DESIGN PRINTING Co.,登錄商標,TRADE MARK,KANDA TOKYO」,其餘空白。
3. 璞石閣為今花蓮縣玉里鎮之舊稱,自古為布農族與阿美族的接觸地帶,地名來源說法大致有三:其一為布農族語之譯音,意思是灰塵,因秀姑巒溪縱貫境內,久不下雨則溪乾,風吹沙土蔽日而得名。其二出自阿美族語「派派可」之譯音,意思為「蕨」,因本地盛產蕨類得名。其三為1877(清光緒3)年臺灣鎮總兵吳光亮越過中央山脈至玉里屯兵,見到秀姑巒溪畔佈滿純白的大理「石」如同未琢磨的「璞」玉一般,而清兵在此又建立「閣」樓街道,故將此地命名為「璞石閣」。日治時期屬臺東廳璞石閣支廳璞石閣區,後改隸花蓮港廳璞石閣支廳;1917年花東線鐵路通車至此,取「璞」是未磨之「玉」之意,將本地改稱「玉里」。
4. 本張影像推測為布農族巒社群,約居於南投縣信義鄉及花蓮瑞穗、玉里、卓溪各鄉境內。據考日本時代玉里支廳璞石閣地區布農族聚落以大分社為主,並無稱作Bubunuru之族社,推測ブブヌル可能為明信片印刷打字誤植。
編目者:葉前錦
編目日期:2012/02/24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臺灣人的露天市集)的圖片
藏品(泰雅族男子)的圖片
藏品(金瓜石礦山本山六坑)的圖片
藏品(臺灣排灣族男女)的圖片
藏品(拼板舟)的圖片
藏品(原住民彩色明信片:阿美之花)的圖片
藏品(臺北文明堂製作發行臺東原住民影像)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