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2010.003.0424
尺寸:16.1 x 8.6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推測年份(西元):1948~1948
年代描述:中華民國37年印
類別一:器物類,商業財產,貨幣
創作者/製造者:臺灣銀行第一印刷廠
製造地:臺北
關鍵詞:貨幣、孫文、國父、鄭成功、荷蘭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1948年臺灣銀行第一印刷印製廠印製的臺幣壹萬圓鈔券。以深綠色為主墨色,採橫式印製,長8.7公分,寬16.2公分,正面為單色凹版印刷,背面為凸版配平面底紋印刷。鈔票正面由幾何花紋構成鈔票圖案的方框,方框左上、右上兩角由右而左書寫「壹萬」兩字,左下、右下兩角則是由上而下書寫「壹萬圓」3字。方框內部上側左、右兩邊各印有紅色「BF452682」編號,中間由右至左書寫「台灣銀行」等4字。方框內中間右側繪製臺灣地圖,臺灣地圖右上方書寫「台」字,左上邊書寫「幣」字,臺灣地圖圖案由上而下覆蓋「壹萬圓」3字。中間左側繪製臺灣銀行總行建築。正中央繪製孫文肖像,肖像下方由右至左書寫「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印」等9字。方框內下邊以花紋為底圖,花紋底圖右方為臺灣銀行董事長戳章,左方為臺灣銀行總經理戳章。方框下邊線左、右兩邊各覆繪1個扁方框,方框內由右而左書寫「壹萬」兩字。方框邊界外下方中央由右而左書寫「第一印刷廠」等5字。鈔票背面以藍色、橘色為主色印製波浪型幾何花紋方框,方框四角各正寫「10000」數字,中央印製橘色圓形框,圓框內印鄭成功與荷蘭的海戰圖,圓框外圍以橘色幾何底紋圖案。圓框兩側至方框線中間,各書寫「10000」數字。
2.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後,原暫時讓日治時期發行的臺灣銀行券流通,1946年6月,國民政府才正式授權臺灣銀行發行鈔券,並在5月22日委託中央印製廠上海廠印製壹圓、伍圓、拾圓等3種面額鈔券,再分批運來臺灣,9月1日,臺灣銀行再發行伍拾圓、壹百圓兩種面額紙鈔,仍委託中央印製廠製作。1948年,受到國共戰爭導致通貨膨脹的影響,臺灣銀行開始印製高面額鈔券,又因原委託印製鈔券的上海印刷廠正趕印中國大陸所需鈔券,無暇充分供應臺灣所需,故部分改由位於臺北之臺灣銀行所屬第一印刷廠印製鈔券。本物件壹萬圓面額鈔券,即由第一印刷廠印製,於1948年12月11日發行。由於1949年臺灣省政府實行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前此發行的貨幣於1950年1月14日正式停止流通。相較於新臺幣,幣制改革前發行的貨幣則慣稱為舊臺幣。
參考資料:1.許義宗,1997。TOP中國紙幣。臺北:作者自印。
2.許義宗,1999。臺灣貨幣圖說。桃園:成陽出版社。
3.大陸時期,中央銀行券幣數位博物館,https://museum.cbc.gov.tw/web/p6_1.aspx?menu=1&id=6(瀏覽日期:2018/05/20)。
編目者:委託編目-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06
編目日期:2018/09/14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