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2012.007.0259
尺寸:36.8 x 44.8 x 1.5cm
歷史分期:1945-(二戰後)
類別一:器物類,政治社教,其他
關鍵詞:陸皓東、中華民國、國旗
文物描述: 此為一旗幟,為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國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而國旗的前身青天白日旗則是由孫文革命初期的同伴,同時是同鄉好友的陸皓東所創,後青天白日旗便被定為中國國民黨前身的中興會會旗,後在成員經過激烈辯論後,成為同盟會會旗。而現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原先在1912年成為北洋政府的海軍旗,在1921年成立廣州中華民國政府之時,才正式定為國旗並沿用至今。國旗以藍、白、紅三色為主,並代表自由、平等、博愛以及民族、民權、民生之意,青天代表自由的追求,白日代表民主自由光芒四射,滿地紅為遍滿國土的博愛精神。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便成為中國唯一法定國旗,但是中國民眾對於這面旗幟的認同感,直至1937年才因日本對中侵略始顯得穩定而普遍,而這也象徵著國民政府法統的形成。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中華民國國旗開始在臺澎金馬地區使用;1949年,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五星旗作為國旗。二戰之後,中華民國國旗在未受中國統治的華人地區如香港、澳門,以及東亞各國的華人僑居地裡成為中華民族主義的認同象徵。
參考資料:橫山宏章,2016。素顏の孫文 : 遊走東亞的獨裁者與職業革命家,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
廖育徹,2016。國旗的故事,南投:臺灣省政府。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