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5.005.0021
尺寸:16.4 x 8.8cm
外文名稱:2000000mark Reichsbanknote
歷史分期: 1912-1926(日本時代-大正時期)
準確日期:1923/07/23~1923/07/23
年代描述:發行日期為1923年7月23日
類別一:器物類,商業財產
關鍵詞:德意志國
文物描述:德國於1次大戰戰敗,戰後為因應大量戰爭賠償,大量印製鈔票及債券,因此造成通貨膨脹,1923年11月前甚至發行1兆馬克之情形,1923年後重新發行土地馬克等,方才結束通貨膨脹。有一說法為德國賠償當時戰勝國日本此類舊德國馬克,日本政府因此將之轉由殖民地韓國臺灣等地之人民購買吸收。戰後日本政府主張此為貨幣非債券,且政府從未正式公告將此類紙鈔轉售人民,1920年代日本即有德國馬克詐騙事件,推測臺灣也是相關的情形。臺灣方面則有人宣稱當初是殖民政府透過警察及保甲購買此類舊馬克,從1968起年就有人自行與日本官方交涉,1975年起有人自發組團赴日討債,也到內政部和立法院前抗爭十多次,仍無結果。在1984年前後,台日即將交涉成功的傳聞甚囂塵上,造成「舊德國馬克」價格狂飆,又掀起一股搶購熱潮,結果日本政府態度堅決,搶購馬克者慘遭套牢。後來有人組成中華民國研究日據時代德國舊馬克協會,積極組織希望日本賠償,並宣稱日本1964年起已經陸續賠償韓國琉球、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此類持有馬克「債券」者。根據評估人在臺灣日日新報,也見有1924年開始有人在臺中利用這批馬克進行詐騙之事件,推測日方政府所說應有部分事實根據。根據一些研究之檢證,認為一戰德國總賠償金額原根據1919年巴黎和會初議是1200億馬克 * 600億黃金馬克(Goldmark)+600億紙幣(Papiermark)(而且其中對日賠款部份僅佔0.75%)且其後德國無法順利償還之故,由大債主美國主導下有1924年的道斯計劃,到1929年楊格計畫一路減免其賠償金額,日本也沒可能那麼快入手那麼多馬克。另外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的確發行過不少國庫債券,但只有以日文書寫日本所發行,由官方推銷印著敵對國且戰敗國的「鈔票」,應該是不太可能。評估人認為這些德國馬克(多數是馬克非債券)極有可能是若干詐騙集團入手這些德國馬克後,至日本及各殖民地進行詐騙的可能較高,此與日本在二戰時發行之債券與儲金問題不可一概而論,日本本國發行債券及儲金問題日本已片面決定賠償比例並陸續要求臺灣持有人提出賠償要求。甚至可能是戰後由於有謠傳日方要賠償此類德國馬克,因此在1980年代又出現一波購買潮。顯示了此類馬克在戰前戰後均有其流行的歷史。
參考資料:1.獨逸のマーク紙幣で馬鹿を見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5版。2.ss59418ss,Re: [新聞] 美化日治《KANO》遭抗議,https://disp.cc/b/654-7mNw,2014/12/21。3.林庭瑤,80多年前日留爛帳 馬克債券受害者求助北京,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1757,2014/12/21。
編目者:陳怡宏
編目日期:201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