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攝影棚虛擬背景投影機及背景布幕組
登錄號:2015.043.0013的圖片(20150430013_I001.jpg)(),第1張,共3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5.043.0013的圖片(20150430013_I001.jpg)(),第1張,共3張
登錄號:2015.043.0013的圖片(20150430013_I002.jpg)(),第2張,共3張
登錄號:2015.043.0013的圖片(20150430013_I003.jpg)(),第3張,共3張

登錄號:2015.043.0013

尺寸:290 x 388.2 x 56.9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70~1989
類別一:器物類,產業,影視產業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花蓮
關鍵詞:攝影棚、背景布幕、婚紗攝影、商業攝影
文物描述:1. 本件根據捐贈者描述,採集自花蓮市節約街豪華照相館,為店主於民國70年前後,自國外引進台灣,主要作為棚內攝影的投影背景。共1組2件,包含投影機主機與反光背景布幕。
2. 虛擬背景投影機之使用方式為投影機主機架設在重型攝影腳架上,將120或135相機架在大遮罩的圓型大孔處。其運作原理主要是將背景幻燈片插入底部的投影機片匣內,電源開啟時,投影機將影像打到上方的散光鏡,透過折射將背景影像投入相機鏡頭內,由於投影機的影像並未直接投影到反光背景布幕上,因此拍照者是看不到背景存在,而攝影師則是可以同時在相機觀景器內看到人物主角與背景,當按下快門時拍攝的主角和背景可同時捕捉入鏡,因此無需進行其他影像後製程序。
3. 婚紗攝影服務於臺灣起步甚早,一般來說可溯自日治時期,已有日本人經營的「寫真館」提供結婚照服務。戰後隨著經濟逐漸改善,1950年代,台灣新婚夫妻至照相館拍攝拍結婚照的比例逐漸增加;至1970年代之後,婚紗攝影服務全面普及全台灣。而1970-1980年代為臺灣婚紗攝影整合初期,由於彩色照片問世,臺灣開始引入彩色相片沖印機,彩色攝影對禮服的呈現比黑白攝影更為重要,消費者開始重視婚紗禮服款式,結婚攝影和新娘禮服業者開始結合經營。攝影師則著重以人像技巧為導向,以棚拍為主,外拍尚未普遍,因人們嚮往歐洲,背景多以歐式宮殿庭園居多,此種虛擬背景投影機多由大型攝影棚使用,且換景十分容易,可充分滿足想要拍攝特殊場景又無法出國拍攝婚紗之新人需求。
參考資料:1. 溫芳齡,林信益,2013。臺灣婚紗產業發展之探討。臺北城市運動健康休閒學刊2(1):25-36。
2. 李玉瑛,2004。裝扮新娘─當代台灣婚紗業的興起與發展歷史。逢甲人文社會學報8:183-217。
3. Virtual Backgrounds。http://www.virtualbackgroundsphotography.com/。2015/3/16瀏覽。
編目者:葉前錦
編目日期:2015/12/17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