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2017.001.0661
尺寸:9 x 7.2 x 18.3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兔神
文物描述:1.本件泥塑兔兒爺像,採立姿姿態,表面施作塗裝、安金不見紅粉線盤飾粧佛技法,局部粧佛剝落,神像為泥塑、臺座為木製。兔兒爺作獸首人身,兔首微側向右,身穿盤領衣,肚腹圓凸頂著腰帶,腳穿皂靴。立像挺身以雙腳分立的姿態站立,雙手環抱於腹前。
2.兔兒爺即是傳說中在月宮陪伴嫦娥、搗藥的玉兔,「玉兔」的起源與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話有關,後是逐漸捨蟾蜍而單說白兔,自此此後月兔遂成為月的代名詞。供兔兒爺後來成為大陸北京地區中秋節的風俗習慣,在明清時期頗為流行,昔時北京地區的仕女有「拜月」的習俗,祈求月宮仙子嫦娥賜予好容貌,而兒童則玩兔兒爺,此一習俗在中國南方地區比較少見。(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謝宗榮,2003,《神像與信仰 : 館藏臺灣信仰陶瓷》。臺北: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13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