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木雕增長天王像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9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4.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5.JPG)(僅限公開瀏覽),第5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6.JPG)(僅限公開瀏覽),第6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7.JPG)(僅限公開瀏覽),第7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8.JPG)(僅限公開瀏覽),第8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373的圖片(20170011373_I009.JPG)(僅限公開瀏覽),第9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373

尺寸:15.9 x 11 x 35.2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四天王、護法
文物描述:1.本件木雕增長天王像,作坐姿姿態,坐於臺座上,表面施作塗裝、安金不見紅錦雕粧佛技法,粧佛局部剝落,背面開有方形入神洞,封榫佚失,內容物件已取出。顏面表現壯年男性相貌,額頭抬頭紋,山根塌、鼻樑短,顴骨凸出,頦肌收縮凸起,鬍鬚缺失,頭戴五佛冠,身著鎧甲,腳穿皂靴。挺身端坐,雙足垂下,左手握拳持物置於左膝上,持物缺失,右手拇指、中指、無明指相捻立兩指高舉過肩。本件判斷為增長天王,主要參考顏面平塗的色漆近似藍色,左手的持物雖然遺失,然而推測為劍。
2.四大天王又稱四天王、護世天王、四大金剛,為佛教的護法神,分別是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梵語音譯為提頭賴吒、毘樓勒叉、毘樓博叉、毗沙門。佛教經典雖對四大天王的形象有所描述,然而明清以來受《封神演義》〈第四十回 四天王遇丙靈公〉篇幅行文的影響,內文所謂的「魔家四將」,成為了四大天王造像的範本。(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馬書田,1993,《華夏諸神—佛教卷》。臺北:雲龍出版社。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14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