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燦爛
登錄號:20190060004的圖片(20190060004_A001.jpg)(),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90060004的圖片(20190060004_A001.jpg)(),第1張,共1張
作者:楊識宏
文物分類:藝術類\油畫
媒材:炭筆、壓克力顏料、畫布
年代:2013
尺寸:長:130 x 寬:194cm
藏品描述:此作品無論是在筆觸、色塊、虛實的安排,看起來磅礴遒勁,雖然沒有明顯、具體的事物在其中,仍能感受到藝術家自在揮灑的創作過程。而更近一步地看,也可看出藝術家仔細安排視覺空間,疏、密、黑、白都恰如其分,使人震撼。

楊識宏利用壓克力厚實、快乾、黏稠的性質,在畫布上形成堆疊、飛白、乾擦等不同效果,使得畫面看起來豐富多元。左上角一抹微黃、介於綠與藍之間的色調,也讓這幅作品更加生動,吸引目光。

楊識宏的創作歷程逾四十年,期間經歷多次的風格轉換。《燦爛》,是楊識宏「東方詩學時期」的作品之一。此一時期的作品,除了展現純粹的繪畫性與表象性之外,還運用了黑、白的對比呈現如光影一般的效果,更多了藝術家自身對於生命的省思。楊識宏融入了中國書法以及水墨藝術的筆觸,發展成其獨特的寫意表現,充滿詩意。

登錄號:20190060004

典藏單位:桃園市立美術館
作者簡介:楊識宏(1947-),本名楊熾宏,桃園中壢人,國中就讀國立武陵中學時,受余光中(1928-2017)翻譯的《生之慾—梵谷傳》所感動,開啟對藝術的嚮往和創作的追求。1965年進入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西畫組,接受紮實美術訓練。畢業後,於1970年分發至桃園新明國中擔任美術教師,四年後便辭去教職,另在臺北市遠東企業廣告公司擔任雜誌美術指導,1979年移居美國紐約,持續創作不歇。
其創作歷程由早期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和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逐漸轉變至充滿象徵性、東方色彩的新表現主義(Neo-expressionism)風格,在其半抽象的形式裡,摻有骨骸、化石、標本等形象作為歷史記憶的隱喻。1990年代後,則開啟對植物生命力的描繪和歌頌。綜觀而言,其創作風格之轉變,是由早期悲愴、粗獷走向舒緩、雅緻,脈絡上緊扣「人」本身之主題,不斷探討生死、存在性等哲學思辨。
楊識宏曾獲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P.S.1當代藝術中心「國家工作室」計劃獎助,是首位進駐「鐘塔」(Clocktower)畫室的華人藝術家,亦曾於1989年榮獲紐約州長頒發「傑出亞裔藝術家獎」。迄今已在美國、加拿大、中國、香港、韓國、日本等地舉辦多次個展及聯展,其作品分別典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和高雄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