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2022.006.0156
尺寸:19.6 x 23.6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1912-1926(日本時代-大正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2009~1924
年代描述:由於「桃園大圳組合」最早則成立於大正9年(1919)8月,而「臺灣總督府土木課」也於大正9年(1920)9月設於土木局下,因此本信封袋最早使用於大正9年(1920)9月;直至大正13年(1924)土木局廢止為止。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手稿,信札
關鍵詞:臺灣總督府土木局、臺灣總督府土木課、桃園大圳組合、林田
文物描述:本物件為一信封袋,正面手寫「林田殿」、「桃園郡蘆竹庄坑子外字草仔崎三三八番地」的字樣及印有「至急」的紅色印章;背面印有「臺灣總督府土木局(課)」的字樣及手寫「桃園大圳組合內」、「出張員」的字樣。由於「桃園大圳組合」最早則成立於大正9年(1919)8月,而「臺灣總督府土木課」也於大正9年(1920)9月設於土木局下,因此本信封袋最早使用於大正9年(1920)9月;直至大正13年(1924)土木局廢止為止。
「臺灣總督府土木局(課)」為臺灣總督府的內部部局之一,負責當局之土木及建築等事務。明治28年(1895)5月,臺灣總督府民政局下設內務局,局下設土木課。明治29年(1896)5月,再於民政局下設置臨時土木部,分為庶務課、土木課、建築課,為土木局設立之始。明治30年(1897)11月,臨時土木部廢止,土木課改設於財務局。明治31年(1898)6月,土木課改隸屬於民政局改編後的民政部。明治34年(1901)11月民政部下正式設置土木局分為土木課、營繕課、經歷課。明治40年(1907)土木局新增「臨時水道課」(隔年正式成立水利課),土木局下計有四課。明治42年(1909)10月,土木局編入土木部。明治44年(1911)10月土木部改為民政部下的土木局。明治44年(1911)10月,土木部廢止,再於民政部下設土木局(分庶務課、土木課、營繕課)。大正8年(1919)8月民政部廢止,土木局改為總督府直屬之臺灣總督府土木局。大正9年(1920)9月土木局下設庶務課、土木課、港灣課、營繕課。大正13年(1924)土木局廢止,一部分業務移管新設之交通局,土木課改設內務局。昭和12年(1942)11月臺灣總督府組織大幅改制,土木相關部門與內務部,整併為國土局。
「桃園大圳組合」為「桃園大圳」的管理組織;「桃園大圳」於大正13年(1924)竣工,隔年(1925)5月22日舉行通水式,灌溉區域涵蓋今桃園市大溪區、八德區、桃園區、中壢區、楊梅區、新屋區、蘆竹區、觀音區、大園區。「桃園大圳組合」成立於大正9年(1919)8月,管理桃園、中壢兩郡下7街66大字面積約2萬2千甲的土地灌溉面積。大正9年(1919)12月15日於大園庄大牛稠所在的第二支線第二號池內,舉行組合承辦水利事業的起工式,正式展開桃園大圳附屬支線及分線的工事建設。整體工事於昭和3年(1928)竣工,打通全線灌溉渠路。
林田,生於光緒4年(1878),卒於民國38年(1949),享壽71歲,林成光派下八世孫,林福對長子。娶妻林魏氏哖娘(1882-1964),生有林春瓜(1893-?)、林坤輝(1892-1930)與林坤木(1902-?)三子;但只有林坤木長大成人並繁衍子嗣。林田為林福對之長子,出生於草仔崎338番地(今慎德居所在地),一生隨父親務農,自小習得父親林福對製作豆干之技術,並到處販賣;隨著豆干生意越做越大,還去聘請居住在山鼻子的一位佃農(陳山九)來進行農耕。後來因為家裡購買的土地越來越多,花很多時間都在處理收租的生意,一年之中就要坐轎子去收租二趟,所以也就沒有在販賣豆乾的生意。日治時期,林田還曾擔任保正一職。
編目者:陳柏志
編目日期:2023/02/08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