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民國
尺寸描述:深長170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鰻鉤》(館藏編號96-00089)此件民國鰻鉤的外型類似長條蛇狀的棍棒形,是抓鰻魚工具,又稱「鰻刈仔」。應為早期(客家庒)先民在河流中以手鉤鰻魚的工具。鰻魚在陸地的河川中生長,成熟後洄游到海洋中產卵地產卵,大部分的鰻魚居住在淺海,潛伏在沙中、泥中或是礁石當中。另有一種體形和鰻魚有相似「黃鱔」,俗稱鱔魚或田鰻,均為體形細長類似蛇形,無鱗,有粘液分泌,體長可達100公分。「黃鱔」主要棲息在溪流、泥濘的稻田、池塘或沼澤中,會掘洞而居,較適合用手鉤的方式在淺水中鉤取!和鰻魚相似的還有「鱸鰻」,體呈圓柱形可達160公分,棲息在砂泥底部的肉食性魚類,在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三):插天山之歌》中,有描述先民用長鰻鉤鉤取鱸鰻的過程。此鰻鉤長達170公分,應是用來鉤取洞穴中的黃鱔或鱸鰻所用。本館於2007年所購藏。
館藏編號:96-00089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