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圖書文獻類\文獻書籍類
其他:18-20世紀
(待考)
尺寸描述:縱6.5 橫49.7 橫12.5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貝葉經》(館藏編號96-00168),縱6.3、橫50、厚11.5公分。貝葉經為一種珍貴的佛教典籍,是早期佛教傳布過程,在紙張發明前,以貝多羅(梵語pattra,屬棕櫚科的一種熱帶性植物)葉作為文字載體,將佛經刻寫於上,故稱「貝葉經」,是記錄佛陀教義的重要文獻與流佈媒介。貝葉經作工細緻,主要用細繩、棉線或細竹條狀物穿過葉面上之小穿孔,並用木質夾板作爲封面及封底固定,裝訂成冊,上塗彩漆與金粉。貝葉經源於古印度,約有二千多年歷史,古印度佛教徒攜帶大量寫有經、律、論三藏的貝葉經,在西元一至十世紀,前往中亞、新疆、西藏、尼泊爾等地區弘揚佛法,前往印度取經的佛教徒,亦帶回國大批貝葉經。對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影響甚鉅。紙張發明後,一般佛經仍仿貝葉經的外形製作與裝訂,也常被通稱為「貝葉經」。中國的貝葉經多於盛唐時期傳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法師(玄奘)操貝葉開演梵文。」。《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將敷貝葉之文用啟蓮宮之會。」本件為盧鐘雄捐贈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07年入藏。
館藏編號:96-00168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