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館藏編號:CR08500200
尺寸:26cm(H)* 93.5(腹圍)*16.5(瓶口直徑)*14(瓶底直徑)
陶器自上古時期即已發展,古人發現經過燒烤的土壤會變硬黏結,並比較不透水,因此古人淘練土壤、加以鍛揉,然後塑形燒造,在高溫的燒結後,稱之為陶器,此種器皿可盛放液體而不易滲出。之後更進一步發現天然的草木灰經過高溫後,會成為玻璃質的狀態,黏附在器身上,使滲水率更低,就此發現的原始釉,並開始之後陶瓷器的發展。
古代中國的陶瓷器發展甚早,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即已經出現相當細緻的陶器。到漢代後發展出上釉器,並隨著燒造技術的成熟,出現胎質細膩、硬度甚高、需要高溫燒造的瓷器。這樣的陶瓷器製造技術,也向外傳播至其他地區。比如國際知名的高麗青瓷,其燒造技巧,據研究即是從中國沿海地區一帶所傳入。由於海洋貿易中,中國的瓷器向為重要的貿易貨品,深受其他地區的喜愛,歐洲人甚而逕將瓷器逕稱為「中國」(China),可見其代表性。
本件應為韓國的青花瓷瓶,以青花釉料繪出山水景色後燒造而成。韓國朝鮮時期便已經出現有以青花釉料在器身上畫出山水、花鳥圖案。由於青花釉料需要從西亞地區輾轉經中國進口,相當昂貴,因此朝鮮時期的青花瓷多半顏色較淺,呈現出清柔淡雅的風格,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與山水花鳥圖案相當契合。故本件應為韓國當代的青花瓷器。(50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