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五節舞(技法:創作紙人形群像)
登錄號:CR09501900的圖片(CR09501900.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登錄號:CR09501900的圖片(CR09501900.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館藏編號:CR09501900
伊藤茂玅
尺寸:31×40(畫心)
日本籍藝術家伊藤茂玅的摺紙技法作品,摺紙是日本獨具特色的巧藝,作者以紙張不撕裂情況下,摺凹各樣物品、生物、人物等;摺紙既可以是立體造型,也可以是半立體造型,做為擺設妝點居家生活。
主題為「五節舞」,「五節」傳說為天仙舞弄五度袖的表演,或說依五段樂曲來跳的舞。每年十一月大嘗祭、新嘗祭後的豊明節會時於宮中舉行的「五節舞」儀慶,起源自天武天皇行幸吉野時,觀賞《神女舞》,為其開端,因此宮中每年效之,此於日本古代舞踊中是屬於女舞的一種,用以奉神的舞蹈。舞者稱為「舞姬」或「舞妓」,是以每年十一月中旬的丑日,平安王朝舉行例行節慶中盛大的宮廷宴會,依規矩《五節》的舞者是從親王、公卿等大臣女子中挑選出來,通常大嘗會五人,新嘗會四人;內教坊的「別當」官員參與其事。在樂前大夫的引導之下,登上常寧殿的舞臺表演《皇帝破陣樂》、《玉樹後庭花》、《赤白桃李花》、《萬歲樂》、《喜春樂》五首樂曲。
自室町時代以後,五節舞即告斷絕,至大正四年,大正天皇即位式中,才再出現;畫面上可見舞者穿著「唐衣」、「衵」、「五衣」的裝束,垂髮繫鬘飾,手持檜扇而舞;舉行儀慶時,音樂系由大歌所的歌者以及樂部的樂人來擔任,樂器使用和琴、笛、篳篥等。(501字)
典藏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