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我們

壹、緣起

    文化部(以下簡稱本部)所屬機關自94年起,各自發展建置文物典藏管理系統(以下簡稱文典系統),將數位化物件及詮釋資料(metadata)著錄文典系統進行e化管理,惟跨機關間之文物資源未能整合,致典藏資源無法共享共用。
    適逢本部組織調整,爰依99年5月19日行政院函頒「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組織調整作業手冊」中「資訊移轉及系統整合」規定,組織調整時,有關資訊移轉作業應以「服務不中斷」及「資訊資源集中整併至部會」兩大指導原則,要求各部會應陸續將部及所屬機關之共通性資訊系統辦理共構化作業,希能達到管理集中化、行政流程一致化、經費最少化及效益最大化等目標。綜上,本部業於101年由部本部資訊處統一開發並建置「文物典藏管理共構系統」(以下簡稱文典共構系統)供本部及所屬機關使用。
    本部於101年建置文典共構系統,並經完成普查各機關文典系統使用情形及深入訪談瞭解文典作業等工作,以文典作業完備之「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建置基礎,先期導入此3大博物館,進行典藏作業之管理,以單一入口維運平台,形構單一資料庫,於藏品權利盤點無虞後,陸續公開於單一入口整合瀏覽檢索平台(「文化部典藏網」以下稱本網站),使民眾更便捷且同步共享本部所屬機關之精確性與即時性珍貴藏品文物資訊,及引導近用。
    為期文典共構系統賡續拓展,使本部各所屬典藏機關均能導入本系統,共享高品質管理服務,於102~103年度持續推廣導入其餘各所屬典藏機關使用,使各機關之藏品皆採標準化之管理作業,以達精確、有效的管理文物藏品,便捷與精確的著錄藏品資訊,形構本部文物資訊資源共享的大水庫,提供多元推廣應用及支援APP行動化文化服務網,展現臺灣活潑多樣之文化特質。

貳、目標

一、
建置文典共構系統,以達單一資料庫維運與高效能管理機制
整併所屬機關藏品資料為單一資料庫,並保有及蒐整各機關文物藏品之屬性、類別及metadata等異質性,以達典藏資料維運保存之一致性與便捷性;另整合所屬機關文物典藏管理作業,標準化文物管理作業流程,提供管理者便捷、精確及安全之管理作業平台環境,使各機關享有一致性系統軟硬體資安維護服務,提高文物資訊管理之效能與安全,降低風險,以達文物安全保存與全方位運用之目標。
二、
建構高效能與高品質之資訊交流服務平台
經由文典共構系統彙集所屬機關藏品資料為單一資料庫,形構文物資產大水庫,目前資料量業達69萬筆。公開權利無虞之文物藏品資料瀏覽業達44萬筆,提供本網站「一條龍」式即時性與精確性之文物瀏覽檢索與引導近用服務;另提供多樣性資料標準化介面介接服務,使文物藏品資料能多元性推廣應用,以達高效能與高品質之資訊交流服務目標。
三、
統整國家珍貴數位文化資產,提供單一窗口查詢服務
民眾藉由本網站單一入口服務,快速與整體性瞭解本部所屬典藏機關文物藏品資訊,使臺灣文化無遠彿界傳播,推動文化產能提升。

參、整合服務

一、
供民眾利用多元行動載體,採視覺化瀏覽與關鍵字檢索模式,快速查找各典藏機關文物資訊,服務功能包含「人名」、「年代」、「分類」、「典藏機關」、「關鍵詞」等檢索方式。
二、
提供熱門及推薦之精彩藏品圖像:提供「最新藏品」、「熱門分享」、「熱門瀏覽」、「熱門推薦」等瀏覽方式,引導一般民眾及學生族群一站式欣賞文物之美,不必再耗時至各機關網站逐一檢視。
三、
引導民眾得連結各典藏機構之典藏服務首頁:包含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及(含4派出單位臺灣音樂館、國光劇團、臺灣豫劇團、臺灣國樂團)、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家電影中心、國立台灣文學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家人權博物館等典藏文物資訊及圖像。
四、
互動推薦-提供民眾將喜好之藏品文物資訊經由臉書等社群軟體分享給好友共賞。
五、
配合本部Opendata政策之推動,將權利完整之藏品資訊,進行公開及開放,擴大與深化加值應用。

肆、未來發展

    本部業於101-103年底完成所屬典藏機關文典共構系統導入作業,整編文物藏品管理作業,便捷單一藏品資料維運,提供民眾豐富藏品資源共享。
    為完整保存臺灣公私立典藏機構藏品文物資料,並配合博物館法施行及國家文化政策之推動,規劃開發公版文典共構系統,藉由過往文典共構系統導入之成功經驗,規劃於107年起陸續擴大推廣導入全國公私立重要博物館(含地方文化館),107~110年預計導入36個館所,除可達完整保存運用藏品文物與資訊外,更可提供民眾即時性的瀏覽、檢索、分享臺灣重要典藏機關間藏品文物之豐富資訊,並可與本部之文化雲民眾應用端(APP)相介接,共創文化資源活化之最大商機。
    於各典藏機關陸續完成藏品權利盤點作業,釐清藏品應用範圍,本網站更可配合政府開放資料(Open Data)機制,提供具產值性開放資料素材,除可促發產官學研界多功能之活化衍生加值運用,更可提供互動式、虛擬式文化展演活動服務,另亦可規劃具深度與廣度性之典藏文物知識性交流服務,以深度推動國際性文物交流網服務。
    全臺串連最多館所、類別最多樣的「雲端博物館」於今日正式上線啟用!
    為持續推動文化與科技結合之雲端化政策,讓民眾更即時便利享用各項文化資源,繼開發iCulture整合服務,文化部將所屬9大博物館群的典藏文物資訊及圖像盤點統整後推上雲端,在「文化雲」中新添「文化部『典藏網』」服務,對外提供「跨年代、跨類別、跨館所」、一網打盡橫跨近90類且總量達26萬餘筆藏品的整合資訊服務。 經過文化部與所屬博物館群2年多的努力,「典藏網」目前已彙集11個典藏機關,包含: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及轄下的臺灣音樂館、國光劇團、臺灣豫劇團、臺灣國樂團,以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及國家人權博物館等典藏文物資訊及圖像,各博物館典藏特色, 包括正式指定為國寶,充分表現史前臺灣裝飾風格的「鈴形玉串飾」,展現唐代雍容華貴風姿的「加彩貴婦」陶俑,國家指定為重要古物、研究17世紀前期荷蘭海外擴張的重要史料「中國沿海地區海圖:廣東、福建與福爾摩沙島」、「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臺灣美術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前輩畫家林玉山、當代藝術的席德進老師代表畫作,以及貼近常民生活的傳統藝術如葉王的交趾陶「蟠龍燭臺」、小西園布袋戲臺國父手書真跡墨寶蔣中正總統的防彈座車、工藝類之經典藏品「松花花器」、推廣古典音樂,培養音樂欣賞人口之《樂覽》期刊「林昭亮─完全莫札特」及綴補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陳孟和先生之「克難小提琴」等等,百花齊放,目不暇給。透過這典藏網雲端聚寶盆,民眾不需出門就能悠遊體驗臺灣文化的歷史縱深與廣博。 目前文化部「典藏網」藏品類別有藝術、自然史、歷史文物、傳統藝術、工藝、音樂、戲劇等近90類,於103年底更將擴大加入電影類、文學類、古蹟類等,屆時總量預估達35萬餘筆。使用者可以利用「人名」、「年代」、「分類」、「典藏機關」、「關鍵詞」等不同形式的檢索方式,快速搜尋出所須之藏品資訊。若無鎖定特定的檢索項目,網站也提供「最新藏品」、「熱門分享」、「熱門瀏覽」、「熱門推薦」等瀏覽方式,引導一般民眾及學生族群欣賞文物之美,不必再耗時至各機關網站逐一檢視,在雲端一次暢遊臺灣各類博物館所,並跨領域迅速累積知識,文史工作者也能便利運用典藏網的整合性資料庫,成為策展或研究的一大利器。此外,網站也提供加值應用的授權資訊,提供產業界人士進一步洽詢各館申請授權,是業界開發創新商品的加速器,可促進更多文創產品的發想,而未來典藏網也將結合網購商城的概念,讓民眾不只能一站式瀏覽檢索藏品,還能購買喜歡的文物週邊商品,提升文創產業的發展。
    文化部「典藏網」得以順利對外開放,其背後係歸功於本部及各館所自101年合力推動建置的「文物典藏管理共構系統」。經由整合各機關標準化之典藏作業程序與管理機制進行高品質、高效能之系統維運,協助各機關方便管理、查詢、應用、統計,進行系統化蒐集、彙整藏品資訊,此資訊「一條龍」的上下整合模式,使文化部「典藏網」為成長的有機體,內容不斷增長且正確無誤,未來更將歡迎公營博物館共同加入,攜手提供更優質的典藏查詢服務。

陸、館所連結

文化部所屬機關
非文化部所屬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