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器物類 - 飲食用具
材質:木質
尺寸:長:23.5 x 寬:29.2 x 高:46 (cm)
重量:1.82kg
取得方式:移撥
登錄號:20170010359
典藏單位: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藏品描述:本件標本為泰雅族低腰木甑(泰雅族語為kulu’),以整塊木刨製而成,包含上層圓桶形器身和下層圓錐形圈足二部份,器身底部與圈足接合的細腰處鑿空相通為一蒸汽孔,無蓋,深褐色。口徑23.5-29.2公分,高46公分,重量1.82公斤。
「甑」,音同贈,為古時蒸飯的瓦器或木製桶狀物,或一種用來蒸餾或使物體分解的器皿。1830年的《彰化縣志.番俗篇》「器用條」提到:「甑以大木刳,虛其中若桶,編篾為臍」(周璽1962:301)。台灣原住民族群如平埔、泰雅、賽夏、布農、阿美、卑南等皆有使用木甑蒸食的文化,木甑主要的功能是蒸熟糯米、小米等穀物,方便做飯團或釀酒等進一步的處理。泰雅族多使用有腰木甑做為蒸食器,木甑形式或大或小,多半以整塊梧桐木料刨成並附鈕蓋,兩側各有一孔以執提,底座外圍的口徑與家用鍋鼎相當。木甑使用時並非直接置於火上燒煮,而是放置於有水的陶鍋或鐵鍋內加熱,食物則放置於木甑器身內鋪墊的編篾中隔上,待鍋內水沸時,蒸氣通過甑底和中隔的洞孔將食物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