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Flute
作者:老赫斯(1800-1874)
類別:器物類 - 娛樂
材質:黃楊木
年代:約1840年
尺寸:長:51.7 x 寬:52 x 高:3.5 (cm)
重量:160g
創作地點:德國,慕尼黑
登錄號:0001321
藏品描述:長笛(Flute)最早可追朔至古埃及時代的陶管,可能由中世紀的拜占庭帝國傳入,曾經記載於十、十一世紀的善本手稿上。在當時「Flute」這個名詞代表著各式管樂器,可以是從最原始的各地民俗樂器,到現代音樂廳中管弦樂團所吹奏的長笛。以演奏奏姿而言,涵括了直式吹奏的直笛(Duct Flute)和哨笛(Flageolet),或是橫式吹奏的長笛(Transverse Flute)和排笛(Panpipe)。十五世紀晚期,瑞士軍樂中使用了菲菲笛(Fife)的樂器,以鼓與小號組合,共同為節慶而演奏;到了十六世紀,受到宮廷貴族的喜愛,當時樂曲多改編自流行歌曲。
十七世紀是個關鍵性的年代,長笛從原本的一體成形、沒有按鍵的形式,轉變成由吹口管(Head-Joint)、本管(Body)和尾管(Foot-Joint)三節組成;古典時期,越來越多音樂家投入長笛音樂創作的行列,英國J. J. Schuchart將長笛增加了三個按鍵並擴展其音域,1772年出現四鍵長笛,1785年時出現七鍵長笛,到了十九世紀早期還多達十二個按鍵;1820年代,八、九鍵長笛成為歐洲的標準模式。十九世紀前半,德國樂器製造家貝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1)對長笛進行深入研究,使用金屬材料、改善管體厚度、音孔距離與直徑,並發明了多鍵連結的「貝姆系統長笛」(Boehm-System Flute),奠定了現代長笛的基本雛型;因其豐富的音色與演奏技巧讓作曲家應用於配器,並創造出許多優秀的獨奏作品,也是現代樂團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長笛為木管無簧樂器,早期多為木製的單鍵長笛,現今則改用塑膠、銀或是天然木材製造,大致上包含一個吹孔、六個音孔和一個尾孔;靠近吹孔端為封閉式,靠近尾端為開放式。演奏時雙手橫持,以下唇輕碰吹孔,讓氣體吹進管身而不須透過簧片發聲。(悠閱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