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作者資料-直式[電腦版] 作者資料-橫式[行動版]
:::
侯淑姿(1962-2023)
Lulu Shur-tzy Hou
1962年生於嘉義,侯淑姿是知名臺灣中生代影像藝術家。長於臺北,1985年自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1981-1985)、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影像藝術碩士(1989-1992)、美國國際攝影博物館(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George Eastman House)攝影類材質保存與檔案管理證書班結業。曾任國立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2023年去世,享壽61歲。
19歲時,母親送她人生第一台相機,就此開啟侯淑姿的創作途徑。1989年出版第一本攝影作品集《生命的倒影──侯淑姿攝影專輯》,至此攝影已成為與世界溝通的語言。身為臺灣觀念攝影的先行者之一,她擅長以編導式攝影結合裝置與行為藝術,專注探討自我、性別認同、身份認同、第三世界女性勞工、外籍配偶等議題,深具社會批判性,並多次獲得獎項與肯定,如臺北攝影節年度最佳攝影獎(1995)、高雄市文化獎(2006)、第九屆臺新藝術獎入圍(2011)。
留學期間接觸女性主義思潮,侯淑姿的早期創作多從自我、性別與身分認同角度出發,著重男性凝視下的女性處境,對父權社會進行批判,如《不只是為了女人》(1993)與《窺》(1996)。後期作品則透過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結合影像與文字,關注當代臺灣現實樣態。例如《青春編織曲》(1997)反映全球化浪潮下臺灣紡織女工的困境、《猜猜你是誰》(1998)剖析國族身份認同問題、《亞洲新娘之歌》(2009)系列考察臺灣新住民的婚姻與生活,以及2011至2017年間創作的高雄眷村三部曲《我們在此相遇》、《長日將盡》、《鄉關何處》,紀錄消逝中的眷村文化與眷戶生命史。侯淑姿曾言「影像等於記憶」,此系列創作確立了她開創的攝影手法:攝影原像(正片)、變色原作(負片)加上文字,兩者並陳展出。
侯淑姿的作品不僅展現對藝術的敏銳洞察力,也深刻觸及社會現象,引起廣泛共鳴和反思。正如藝術家所言:「我想藝術創作是這樣的,創作者應該從理解自身開始,再試圖去理解我們的社會,或是政治或國家」。(卓亭瑜 整理)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