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作者資料-直式[電腦版] 作者資料-橫式[行動版]
:::
張義雄(1914-2016)
Chang Yi-Hsiung
出生嘉義望族,自幼即喜愛塗鴉,年少遇見正在寫生的陳澄波,受啟發立志成為畫家,之後曾隨陳澄波習畫。小學高等科畢業後,1929年隨父赴日本京都同志社中學校就讀,一年後因家庭因素返臺入學嘉義中學(今國立嘉義高中),然因翹課看電影而遭停學。1932年父親過世後,赴日考取私立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後因付不出學費而休學。為報考國立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先至京都兩洋中學完成中學學歷,同時於夜間在關西美術學院習畫。曾五次投考東京美術學校失敗,但仍持續在川端畫學校進修。在日期間生活困苦,靠送報、打工及於街頭為人畫像維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從日本赴北京。二戰後回到臺灣,曾任臺灣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教及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並開設美術補習班。期間接連獲省展及臺陽美展特選,並加入「紀元畫會」。1964年,因美國收藏家購藏64件作品而獲大筆收入,欲移民巴西而先赴日本,卻遭騙光積蓄停留日本,刻苦的生活中仍創作不輟,加入「日本美術聯盟會」,並於臺、日舉辦畫展。1980年定居巴黎,入選「春季沙龍」、「秋季沙龍」,並成為臺灣首位獲法國政府「藝術家年金」的畫家。2003年重返東京定居,2016年病逝於日本,享壽102歲。
張義雄吸收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表現主義等技法,鎔鑄成個人獨有的畫風,作品除靜物、人物、風景外,也常見對市井百態與鄉土民情的刻劃。早期多採用沉鬱的黑色線條勾勒輪廓,以堅定的筆觸表現強烈的色彩構成與厚塗的肌理,反映出早年生活的困頓悽苦。長居巴黎後,受當地夏季晝長夜短的影響,畫風轉為明朗開闊,作品呈現白色色塊與鮮明亮麗的色調,展現漸入順境的創作生活。晚期創作常以小丑為題,寄寓對生命中苦與樂的深刻體會與感受。(整理│陳美智)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