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洪甲(1904-1997)
生於新竹新埔,1919年進入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就讀並培養出對美術的興趣,1926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師範科專攻油畫。1927年與廖繼春、陳澄波等人共組赤陽洋畫會(簡稱赤陽會),1929年也曾參與赤島社。
1931年范洪甲再度前往日本研究繪畫,隔年回臺於屏東鵝鑾鼻附近慶春農園作畫。之後應在赤陽會展認識的檢察官之邀,擔任台南及高雄地方法院翻譯官;1938至1940年代則轉至軍中服務。范洪甲輾轉於案發現場,以及廣東、上海、南洋諸地擔任翻譯與經商的豐富閱歷亦成為畫中談資。戰後,范洪甲陸續旅居東京、香港,並於1963年歸籍日本,改名高原洪甲。
范洪甲曾入選第三、六、九回臺展,但1950年前的作品多因戰爭轟炸散失。1960年代後的作品多為其在中國、南洋等地所見風景,晚年後多繪瓶花為題贈予親友。在創作上,范洪甲的戰後作品融合其所欣賞的梵谷、高更、塞尚等畫家特色及自身旅居南洋經歷,風格用色大膽,鮮明的黃、綠、紅等色彩增添畫面明快活潑的氛圍,亦對比出物體的空間關係與體積感。范洪甲不吝於使用顏料,而是希望藉濃厚筆觸、明確深色輪廓及濃豔色彩表達立體感與內心感受。范洪甲的創作歷程始終與美術圈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無論在戰時或戰後、返臺或旅外,他僅是因為「想作畫」提筆,並始終懷抱對創作理念的堅持。(撰文|徐蕙心)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