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時棟(1970-)
Liu Shih-Tung
出生於苗栗,2001年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創作碩士班畢業,曾獲多項國內外藝術獎助與駐村邀請,如文建會推選美國第十八街藝術村(18th Street Art Center)駐村藝術家並發表「明亮的眼睛」個展(2010)、韓國寧殷美術館駐村(2001)等。近年重要展覽有「海潮線」(大未來林舍畫廊,2020)、「影像燴」(高雄市立美術館,2021)等。
1990年代多為繪畫作品,以抽象形式表現卡漫題材並賦予次文化繪畫的深度。至1990年代末則嘗試於環境藝術場景中創作,如《放生》系列(1998-2002)便記錄以台北土壤製成的小土龜在城市巡遊的歷程,可見在本土化浪潮下其對環境狀態的思考,透過「拾得影像」及樂於嘗試錄像、雕塑、觀念行動等諸多創作形式的特色。
2001年其至韓國寧殷美術館駐村開啟了之後二十年以「拼貼」為主要語彙的創作風格,去背處理的食物與花卉則成為日後作品常見的母題。之後五年間拼貼風格漸漸將大眾印刷圖案純化為線條或筆觸,它們在畫面上重新聚合為具象的動植物,利用影像到圖案的轉變而生出新意涵,也是種顛覆觀看慣性的手段。直至2010年〈飛泉流水〉(2011-2014)中可見過去繁複的畫面轉為單一景象、背景之間如傳統繪畫的構圖,「視覺上的減法」成為主要課題。此外其作品的身體參與度於2018年「Lands殘片文化實驗計畫」開始提升,拼貼材料多改於日常生活中採集,其中海砂元素則於2020年淡水古蹟博物館藝術村駐村時加入。
其創作歷程雖經多種媒材、手法的轉換,卻始終提供關於龐雜元素的控制與凝視。多元的生活物件聚生出影像,藉此將觀眾的眼光拉升到觀察事物間充滿變化的關係──它們充滿意義,卻也毫無意義。(撰文|徐蕙心)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