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直式[電腦版] 藏品資訊-橫式[行動版]
:::
迎逸藏品圖,第1張
迎逸

林鴻文(1961)

藝術類 - 壓克力畫

壓克力顏料、畫布

2019

162x130cm

私人捐贈

〈無題〉(2002)、〈默許〉(2008)、〈迎逸〉(2019)
這三張作品又是林鴻文另外一個時期的代表了。如果說八零年代的林鴻文,積極參與了台灣藝術史從現代轉到當代的一個關鍵核心歷程,以及這個歷程中的許多重要事件,那麼九零年代的林鴻文就是回到本土、回到故鄉、回到初衷的自我找尋的台南時期。在千禧年2000年之後的林鴻文,則是開始走向國際。從2002年到2006年,他幾乎都在國外駐村與策展,到了國外,整個框架瓦解,文本語境完全轉換,讓林鴻文產生某種彷彿解放的自由,藝術家在國外作出了許多在台灣作不出來的作品。這三件作品雖然橫跨了將近20年,卻也代表了這個時期林鴻文的轉變。從2002年澳門策展,策劃「海洋錯合之歷史的物殖」台南澳門交換展;2002年魁北克的教師聯展,魁北克大學設定主題「原型探求」邀請藝術家創作計畫;2003年美國佛蒙特藝術村進駐創作;2003-2005年期間的香港等,此時林鴻文充滿了彷彿全新的創作時期的強大生命力。這些作品並不具象,但林鴻文強調這幾件作品都不是所謂的「抽象畫」作品,也不是「意象」繪畫作品。他認為抽象畫有一個參照的脈絡與思維邏輯,而這些作品的創作並不在這個脈絡與思維邏輯當中,因此他並不認為這些作品應當被歸類成抽象畫。

他認為九零年代回歸台南,到2000年走向國際之後又有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那就是他把居住的住家,從台南市區再搬到台南的邊緣郊區,也就是六甲。藝術家在北台南郊區的六甲看上了一塊六分多的土地,這塊土地讓他深刻感覺有強烈歡喜、甚至歸屬的感覺。買下來後自地自建,創造某種梭羅式的鄉居生活。藝術家在六甲與母親同住,六甲讓藝術家感覺非常自在、非常安全,讓他可以悠遊地觀察大自然在四季中的變化,他因而覺得整個人的狀態是非常合宜的。因此,這個時期的創作很明顯的比較輕鬆,過去的許多糾結也慢慢退除而消失了。

1983年北美館成立後,自1984年開始舉辦各式現/當代藝術展覽,林鴻文躬逢其盛,參與其中。後來回到故鄉,更進一步再走向國際,同時也更深刻地回歸自然。
從以上這幾組作品,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藝術家林鴻文以一顆極度敏銳的心見證了台灣藝術史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時代,他再現了這個時代,甚至某種程度參與了、代表了這個時代。(撰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副教授 陳泓易)

登錄號: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