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藏品資訊-直式[電腦版] 藏品資訊-橫式[行動版]
:::
多一的延續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多一的延續

林鴻文(1961-)

藝術類 - 複合媒材

石膏、IC電路板、油墨、複寫紙、壓克力顏料

1986

90x116.5cmx2

登錄號:04988

此一時期的林鴻文剛從國立藝專(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身)畢業,在當時的重要畫廊──「春之藝廊」與剛成立的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非常活躍地參與展覽活動。1983年成立的北美館此時推動許多引領新類型藝術創作的展覽,包括以雙年展的形式陸續舉辦了「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1984年首辦)、「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1985首辦)、「中華民國抽象水墨展」(1986年首辦)。北美館試圖以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的定位,引領台灣的藝術潮流。然而從今天回過頭來看,應該是台灣美術從現代到當代的分水嶺。

〈多一的延續〉(1986)
1985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雄獅美術新人獎」,林鴻文又創新了他的藝術語彙。這件作品是以木板為創作的基底,林鴻文同時使用了打字用的蠟紙、油墨與石膏,再加上壓克力顏料在木板上處理。這件作品的創作背景,源自於當時藝術家看到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一個有關環境與歷史的展覽。當時整個台灣社會處在一種極度的躁動之中,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日新月異,原來沉靜的生活步調變得急躁而目不暇給。對整個社會文本的焦慮與不滿,看完這個展覽之後讓他產生更大的創作動機。因此以這個創作來進行某種對人類歷史無法理解的詰問。林鴻文以其紮實的2D訓練,刻意拼貼成稍微3D的維度,卻仍然呈現二度空間的質量感。

作品另一部分則是將一塊分離於原有電子產品組裝的IC電路板拼貼於木板上,再以石膏塗抹於木板與電路板上面,彷彿這個電路板是附著於這片木板上的一個裝置,遠看又有點像寬廣無垠平原上的人造建物一般,形成了某種弔詭的低限主義風景。

事實上這件作品的創作動機很單純,拆卸的電路板讓林鴻文想起童年時期住在台南灣裡,在二仁溪的出海口,經常可以撿到從高雄拆船業所殘餘而漂流過來的一些當時生活中不可能見到的機械或者電器零件,這些已開發國家的垃圾五金材料是林鴻文接觸異材質的發端,這些被拆散的零件亦是小孩子們最難能可貴的玩具,因為它們給了童年的藝術家某種現象學式的想像。從部分去想像整體,這個被想像的整體因而就有了無限的可能。這些玩具最可貴的地方則是在於對這些想像的激發,這也是這件作品的某種動機與意涵。然而,藝專畢業後回到台南時所見到的則是由於製造業蓬勃發展,二仁溪的垃圾變成了五金垃圾以及戴奧辛垃圾,這樣的情境對比觸動了林鴻文。〈多一的延續〉是以物件跟材料,隱喻藝術家作為從七零年代工業化過程的台灣文本中,其主體生命經驗與想像連結的無限可能。(撰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副教授 陳泓易)

藏品描述-授權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