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直式[電腦版] 藏品資訊-橫式[行動版]
:::
預見我們尚未到來的歷史材料,不然就是化石(流動並最終將自我層疊)藏品圖
預見我們尚未到來的歷史材料,不然就是化石(流動並最終將自我層疊)

馬寞路(1977)

藝術類 - 雕塑

鉛玻璃

2021

49x5x5cm

馬寞路(mamoru)的錄像作品〈我們把它們融化並傾倒於土地〉,概述一段在1945年1月太平洋戰爭期間,發生於卑南遺址考古現場的發掘過程。考古學家在空襲警報下工作,也在避難的緊繃情緒中證實了卑南遺址的存在。錄像以童年成長於高雄的日本考古學家國分直一(Naoichi Kobubu)的聲音述說遺址發掘現場的經歷開始,結合了部落耆老之訪談,以及藝術家之詮釋性連結,讓現代東亞歷史中的殖民與戰爭面向與物質文化之神秘靈性產生關聯。

作品透過影音編排,融合考古、文獻、調查與考現等文本,在情緒豐富的音樂表達與文字大小形成的節奏效果中,影像呈現藝術家前往部落Puyuma普悠瑪耆老回溯童年記憶的訪談過程,以彼此對話為背景音,鏡頭則對準著耆老在記事本上繪製的各種鎔鑄物的圖案。耆老訴說著,當時部落的人們會去揀拾那些空襲後散落田野間的子彈,熔化出子彈中的鉛並傾注於土地上做出的模子裡,重新鑄造為飾品配件。藝術家透過此種將象徵某種力量的外來物轉化其外形或賦予靈力後穿戴於身的故事,詮釋為某種歷史與土地滋養的靈優雅幻化,轉世而生存活了下來。並且延伸並連結至常見於原住民族中的巫術。

同時,這個戰時卑南遺址現場的敘事脈絡緊密連繫著錄像作品〈GALENA自白〉和〈小救助的輪廓〉鉛板浮雕,以及一系列鉛玻璃作品〈預見我們尚未到來的歷史材料,不然就是化石(流動並最終將自我層疊)〉的故事。如果說,〈小救助的輪廓〉那像是隱射子彈的鉛板浮雕是與戰爭武器的直接連繫,那麼混合著鉛的玻璃就像是轉化為新生命的歷史骸骨。鉛玻璃雕塑作品審視了鉛的物質性與其轉化後的新生命,而〈GALENA自白〉畫面由一持續旋轉的閃爍礦物或晶體,低迴著音樂,以字幕說話的敘事手法,向著礦物訴說其生命史。影像中的礦物是方鉛礦(Galena),從深藏於地殼中的溫度與壓力,到三百萬年後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相遇,進而被開採取出、成為欲望的容器、阻擋毀滅的盾牌、形構人類的文字,是人類的神;卻在最終,製成武器投入戰場殘殺人類自己。(撰文|陳寬育 獨立藝評人)

登錄號:0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