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山水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山水藏品圖,第2張

圖檔授權標示:


山水

傅狷夫

國畫

1966

88x45

登錄號:112-00238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山水》(館藏編號112-00238)水墨作品,是藝術家傅狷夫於1966年所創作的作品。藝術家於畫面左下方題識:「浚明先生方家教正。丙午年秋八月初三日奉貽。眉谿時近得豪。杭人傅狷夫寫於有所不為齋。」並有陰刻鈐印:「狷夫」,畫面右方有陽刻鈐印「有所不為齋」。此作的畫面焦點集中在一座險峻的山崖上,山石的紋理透過細膩的筆觸呈現,表現出層次分明的岩壁和起伏的地形。山崖的上方可以看到一座吊橋,給整個畫面增添了一種險峻的感覺,也融入了人文元素,顯示出山水畫不僅是自然的描繪,也與人類的活動相互交織。樹木的描繪運用了較濃的墨色,呈現出濃密的枝葉,樹與山石之間的對比強烈,讓畫面具有立體感。尤其是山石部分,運用了較厚重的線條和顏色,使岩壁顯得堅固有力。整體的用墨較為濃重,並帶有些許的赭石色彩,使畫面更具生動感和層次感,這也表現出畫家對山水的深刻理解和掌控能力。《山水》筆法上運用了水墨與淡彩相結合的手法,既表現了山石的堅實,又突出了自然景物的靈動。場景的險峻與安靜氛圍相得益彰,給人一種幽深而險峻的感覺,讓觀者仿佛置身於大自然之中,感受到山水的壯美與神秘。
傅狷夫的藝術風格以融合西方寫生技巧和傳統中國水墨畫而聞名。他自創「裂罅皴」技法,用以描繪臺灣山石的質感,並以「塔山皴」和「點漬法」表現臺灣的山海風景和北海岸的海浪。他被譽為「臺灣山水的代言人」,創作風格鮮明,展現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將臺灣的自然景觀注入中國傳統畫的架構中。
傅狷夫(1910-2007),本名傅抱青,號心香室主,中國浙江省杭州人,是著名的水墨畫家、書法家及美術教育家。曾師從西泠書畫社的王仁治,早期作品以清初四王為風格,專攻山水畫。1949年遷臺後,曾兼任多所藝術院校的教授,對臺灣的水墨畫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藏品描述-授權標示:

不可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