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舞蹈圖藏品圖,第1張
舞蹈圖藏品圖,第2張
舞蹈圖

文獻

民國

縱52.5 橫62.3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舞蹈圖》(館藏編號07828),原畫像磚為四川成都出土,表現漢人宴會席間的歌舞和雜耍場面。圖的右上方,一赤膊男子左肘「跳瓶」,右手持劍「跳丸」(劍丸),其左一赤膊男子雙手「跳丸」,丸有五數。右下方一個頭上梳雙髻的女子,手持長巾,婆娑而舞,袖巾颯纚。其左一人右手握搥,擊鼓伴奏。再其左有兩個捧排簫的樂人,正在吹奏。左上方一男一女,席地而坐。男者頭上戴冠,身著寬袖長袍,長袖飄拂;女者頭上梳雙髻,二人似為觀賞者。其席間有一圓形的食具。樂人身側有二奩,奩中有勺。其右及左下角有二几。「跳瓶」之戲,在文獻記載上很少提到,其他地方的漢代畫像裡也沒有這個題材。「跳丸」卻是一個很廣泛的題材,武梁祠、沂南古畫像墓及遼陽的漢墓壁畫中,都常見到。文獻記載裡也屢見不鮮。
就飲食的習俗而言,西漢時期,一般在宴席上是食品置中,眾人圍繞著席地而坐。當時餐具雖也有箸,但不少地區的人仍習慣用手捏飯;吃肉則是將鑊中煮熟的肉用匕取出,放在俎(砧板)上,再移俎至席上,用刀割著吃。今日漢畫像石中仍能看到這種手刀並用,啗噬肉食的情景。西漢後期,飲食器具「案」出現,人們生活習慣又有所改變。案,是放置碗、盤、杯、箸的食具。一般案多為漆製品或木製品,形如托盤,下有腳,便於放置。宴席時,先將食器放在案上,然後將案擺在席上,供客人品嚐。此件《舞蹈圖》為張群先生1963年間捐贈本館典藏。

登錄號:07828

可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