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選擇查詢類別
 
::: 藏品小故事 回上一頁
故事標題:誰的煩惱?──洪棄生辮髮的去與留
作品小故事:
  人說頭髮是頂上三千煩惱絲,有時不只是自擾,也可能是他人的煩惱。

  怎麼說呢?

  生於彰化鹿港,在清朝年間曾獲得臺南府試第一名的文人,日治初期改叫「棄生」的洪月樵先生,他的頭髮就讓當局者好生煩惱。

  臺灣被迫成為日本領土之初,許多人民並不接受此事,起身反抗,據傳洪月樵也加入了這班行列,一說曾擔任中路籌餉局委員,一說曾響應籌防局設立,但他本人並沒有提起過隻字片語。但抗日行為,他是身體力行的。從改名開始。通俗的說法是,洪月樵自認是清朝棄民,對自己抱有棄而後生的期待,因此改名為繻,字棄生,並以此名字通行後世。

  身為知識份子的洪棄生,曾是日本統治當局想要攏絡的對象之一,但有著傲骨及強烈中華民族意識的洪棄生偏不,倔強的他幾乎逢日必反。在政治及文化方面,拒絕當局邀請他擔任區長的職位,反而運用自己的強項──寫作,記錄下當局施政的暴行。此外,故意跟日警作對,為孩子命名時取了生僻字,讓日警既念不出來,也寫得艱難。同時也不讓自己的小孩受日本教育,堅持自己教授漢學,其次子洪炎秋曾多次在書中提及小時候受教於父親的往事。除了自己的孩子,也收家族子弟與鹿港當地人(以親友之子為主)為徒,這些學後來多半都有不差的成就,興許安慰了洪棄生自己在功名方面不得志的心。而在教授漢學之外,洪棄生與一些傳統詩人仍努力於保存及傳承中華文化,像是創辦「鹿苑吟社」,持續與「大冶吟社」、「臺灣文社」成員交往、協助機關誌發行等。

洪棄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落實反日,例如堅持不裝電燈,因為洪棄生認為電燈是日本人來才新設的東西,家中的電燈還是在他棄世後才裝設,為的是辦他的喪禮。那時已是1928年,現在的人恐怕無法忍受長時間沒有電燈的日子吧?不過洪棄生恐怕是詩寫得多了,忘記自己曾在乙未年(1895年)前就寫過〈西洋燈〉,才把日治後大量裝設的電燈算在日本人頭上,忽略電燈其實清朝就已在臺灣現蹤。

而洪棄生最為人所知的,也是他反應最激烈的,正是辮髮去留這件事。

  日本統治臺灣中期,逐步收攏一開始寬鬆的政策,其中被日本人視為三大陋習的吸鴉片、纏足與辮髮,也從最初的漸禁宣導轉向強勢執行。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開始厲行解纏足斷辮髮,並從保甲制度去推動,要逃過日警的法眼越來越難,因此越來越多人自願或半自願的剪去辮子,以確保不受日警的「關愛」。常為文評時政的洪棄生在〈厲行斷髮散足事感詠〉就提到:「是何世界任戕殘,警吏施威六月寒。削足妄思求適屨,髠頭謬說慶彈冠」,直指於暴政之下,連在酷熱的六月都令人不寒而慄,其次子洪炎秋的辮髮,也在那段期間被日警被剪去。自認清朝遺民,為保守中華文化的洪棄生開始想方設法避免自己的辮子被剪去,所以與日警玩起躲貓貓,要不就是足不出戶,要不就是小心翼翼的選在不會碰上日警的時間出門,並把這心情寫成〈逃剪髮感詠〉。
  
  只是,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原先被視為攏絡對象的洪棄生,因為這也不配合那也不配合,在時局的轉變下,成了當局者的眼中盯,尤其是他頂上的髮,實實在在是當局者的煩惱與牽掛,因此在1915年,正好是他五十歲那一年,幾名警察大人終於衝進洪家,強行剪去其在日治後留了二十年的辮子。這舉動對洪棄生來說就像是受了刑罰一樣,短髮讓他覺得自己變成蠻夷而非正統中華弟子,因而哀痛不已,寫下著名長詩〈痛斷髮〉,一面控訴政府的暴行,一面緬懷他蓄了五十年的長髮。其後,又寫了〈再為厲行斷髮詠〉,可見其悲憤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不,他可是不合作的洪棄生啊!

剪掉他的髮,剪不掉他反抗的心!頭髮還會再長,洪棄生開始放任半長的頭髮自由生長,也不剪成時興的短髮,還分兩邊綁起小辮子頭,再搭配原本寬鬆的穿著,怪模怪樣的生活著,礙於已經「行刑」過,日警即使氣得牙癢癢卻也無可奈他何。洪棄生可能對這個現象感到一些得意,作〈蓄髮詩〉記下自己的抵抗行為,也不管旁人怎麼想,要笑就笑,他就是要藉此來凸顯自己的民族意識。

  洪棄生為了心中的中華正統認同而堅持在異朝續留辮髮二十年,再加上持續以漢文字書寫文章,皆可見其對中華文化傳統的維護之心。


參考資料:
1. 洪棄生手稿。〈西洋燈〉。《寄鶴齋詩草乙未以前謔蹻集(卷5)》。入藏登錄號:NMTL20060360002-005。
2. 洪棄生手稿。〈厲行斷髮散足事感詠〉。《寄鶴齋集卷(9)》。入藏登錄號:NMTL20060360003-009。
3. 洪棄生手稿。〈逃剪髮感詠〉。《寄鶴齋集卷(9)》。入藏登錄號:NMTL20060360003-009。
4. 洪棄生手稿。〈再為厲行斷髮詠〉。《寄鶴齋集卷(9)》。入藏登錄號:NMTL20060360003-009。
5. 程玉凰。《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1997年。頁68-79、114-119、134-136。
6. 洪炎秋。〈我的自學進修經驗談〉。《讀書和作文》。臺北:國語日報社,1976年。頁76-77。
7. 洪炎秋。〈辮髮茶話〉。《廢人廢話》。臺中:中央書局,1964年。頁212。

(撰寫人:洪千媚)
::: 地址:台南市70041中西區中正路1號 |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17232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