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於網站內進行任何查詢操作必須要手動清除文字方塊內的預設文字否則將會以預設文字為條件進行查詢(預設文字是為了符合 3A 標準)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左方向鍵(←) 快速鍵功能,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快速查詢
網站導覽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典藏精選
作者瀏覽
圖像申請
典藏加值
藏品小故事
聯絡我們
我要捐贈
選擇查詢類別
全部類別
手稿
多媒體
其他
信札
書畫
報紙
期刊
圖書
器物
攝影
:::
藏品小故事
回上一頁
-相關藏品-
主要名稱:毋通嫌台灣/主要名...
故事標題:
蕃薯嘸驚爛,只求枝葉湠
作品小故事:
〈毋通嫌臺灣〉
咱若愛祖先 請你毋通嫌臺灣
土地雖然有較隘 阿爸的汗 阿母的血 沃落鄉土滿四界
咱若愛子孫 請你毋通嫌臺灣
也有田園也有山 果籽的甜,五穀的芳 予咱後代食昧空
咱若愛故鄉 請你毋通嫌臺灣
雖然討趁無輕鬆 認真拍拚,前途有望 咱的幸福昧輸人
1991年的金曲獎,透過首位金曲臺語歌后的天籟美聲,臺灣知名作曲家譜出的悠揚音符,讓一位疼惜故鄉的詩人,藉著一首富蘊情感與溫度的臺語詩,呼籲大眾回頭看看這片雖有許多不完美卻哺育我們成長的土地。
1991年第3屆金曲獎,是第一次將最佳男、女演唱者和最佳歌曲作詞人獎,劃分成華語和方言兩項。〈毋通嫌臺灣〉──林央敏作詞、蕭泰然作曲、許景淳演唱,奪下當年最佳女演唱及最佳作詞兩大獎項。
得到最佳女演唱獎的許景淳,因此被封為臺語歌后;得到最佳作詞人獎的林央敏,當天卻沒有上臺領獎。他說:「獎的意義是對個人,我覺得國家更重要,這片土地更重要。」
出生於戰後臺灣的林央敏,從小儘管家境困難,夜晚的屋內不允許開燈,仍澆不熄他對閱讀的熱愛,常常站在家門外的路燈下,依著昏黃的燈光看書。
十歲那一年,林央敏憑著從李白詩作〈靜夜思〉來的靈感,以及課堂上老師對詩律的解說,寫下他的第一首詩〈雨夜〉。
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從國中畢業後,林央敏進入嘉義師專。當年的師範專科學校以培育國小教師、教育下一代為目的,在國民黨專政時期,學風保守封閉、管理軍事化,也第一線接受國民黨的政令宣導與思想洗滌。然而也是在這段期間,他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除了他最愛的文學以外,歷史、地理、政治甚至是科學領域的書籍都在他涉獵的範圍內。
閱讀讓他快樂,更重要的是:閱讀在他「被約束」的腦海注入了「胡思亂想」的靈魂。
林央敏接受的教育在他的思考中,建構了一層向中國認同的意識形態外殼,在他的詩作中,更時常歌頌在這樣的意識下勾勒出的「祖國」樣貌與情感。直到一連串的事件發生,迫使他撥開那層外殼,透過自己的眼睛重新觀看一切。
劈開外殼的第一道裂縫是在他當兵期間發生的中壢事件──沉積許久的人民怒氣,重新點燃了戒嚴期間匿跡的街頭運動。接踵而至的美麗島事件中,掌控媒體的政府捏造新聞抹黑黨外人士,更像是熱辣辣搧在臉上的一巴掌,擊碎了林央敏長久以來對政府的美好想像。
幾年後,隨著外殼的剝落,眼前的世界越來越清晰,對腳所踩的這塊土地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他開始改用臺語寫作。相對先前中國意識、情感濃烈的書寫,他開始以文字替弱小者發聲。包括人類開發過程中受汙染的土地,階級產生的對立、衝突與壓迫,他關懷社會、針砭時事。
在那個年代,要寫這麼多當政者不愛聽的話,林央敏心中難免是有些壓力的,也小心翼翼的選字用詞。同為長期處在被殖民政局中的臺灣人,害怕執政者用公權力監控,於是築起了自我審查的圍籬,漸漸地不敢持反對意見,甚至什麼話都不敢說。
直到有一天,他被特務約談,讓他意識到這些壓抑是自己的恐懼造成的,也明白必須要先打破自己的害怕,才能說服、號召更多人勇敢說出真話。
雖然林央敏對臺灣已有更深的認識、認同與觀察,也有不少書寫鄉土的作品發表,但長期在「立足臺灣,放眼中國」意識下受教育、影響的人民,失去了身為臺灣人的自我、民族尊嚴,一心認為臺灣太小、沒有前途,而將未來遙遙寄望在海峽的另一端。
「臺灣若不好,就應該去改善;臺灣若好,就應該持續發揚。」這是林央敏自覺身為一名臺灣人,對土地應盡的責任,也是他提筆寫下〈毋通嫌臺灣〉的初衷。
1987年秋天,這首詩在《臺灣新文化》上發表,甫解嚴的氛圍中,至少出現20種不同的〈毋通嫌臺灣〉曲調,其中以蕭泰然先生作曲的版本最廣為流傳。
1988年美國平原臺灣同鄉會,由林央敏與蕭泰然共同完成這首歌的首次演出;28年後在臺灣的國慶典禮中,這首歌由新一代無伴奏人聲樂團繼續傳唱著。
如同林央敏在〈毋通嫌臺灣〉的首演後,哽著淚吟唱、祈願道:「蕃薯落土嘸驚爛,只求枝葉代代湠。[註]」對臺灣的愛與關懷,隨著這首歌傳承在這塊土地上。
註:華語譯:蕃薯不怕入土腐爛,只求枝葉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
一、 林央敏,《臺語小說史及歷史總評》,2012年12月,新北:INK印刻。
二、 公共電視臺,《頂真人物》第47集,2019年4月26日。
(撰文者:黃敍慧)
:::
地址:台南市700005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湯德章大道)1號 |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17232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