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選擇查詢類別
 
::: 藏品小故事 回上一頁
故事標題:妙筆生華
作品小故事:
  聯合報十樓的會議室裡,牆上時鐘指向六點三十一分。這天是1983年的8月15日,太陽西斜但熱力不減,室中十二個人,正準備進行今天最後一項工作──討論特別貢獻獎的得主。

  歷經四個小時的短篇小說獎評選辯論,大家都有些疲累,沒人開口說話,沉思的同時也讓腦袋片刻休息。終於,有人打破沉默:「根據特別貢獻獎第一條規定,對文學創作或文學批評有特出貢獻。過去對文學批評有鼓勵和承認,從這方面來考慮我想提出姚一葦教授。姚教授的戲劇創作持續了這麼些年,沒有得到正面的肯定,也可能是過去戲劇運動有長期沉默的關係。我從創作和批評方面,提出姚一葦教授。」

  開口說話的評選委員是鄭樹森。鄭樹森和姚一葦相識在1967年左右,他當時就讀政大,因為參加《文學季刊》同仁的聚會與姚一葦初次碰面,而後他們偶爾會相約共進午餐,討論文學或戲劇,姚一葦從沒因為他年紀輕、懂得不多就小瞧他,仍然和他保持聯絡,即使他出國、回香港,也沒有斷了聯繫。他們的交情好到什麼程度呢?姚一葦在考量再婚時還打了越洋電話給在美國的他,不過這些都是後話。而在這場會議不久前,生平不輕易為人作序的姚一葦,破例為他的新書《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寫下序文,之所以這麼做,是給「辛勤的年輕學者祝福」。

  「誠如鄭先生所說,姚教授這麼多年來對文學的推動,他的美學觀念都有建樹,現在藝術學院也是很大的文化機構,他負很重的責任,整個在創作、批評、文化活動,姚一葦教授二十多年來鍥而不捨的精神,這個獎若給他的話我個人附議。」第二位評委接著發聲,他是白先勇。

  白先勇和姚一葦認識得稍早一些,1963年,他正準備出國留學,將手上的《現代文學》編務當面託付給姚一葦、余光中與何欣。這是第一次姚一葦幫忙《現代文學》,也是唯一一次因為白先勇直接請託,做了三年,不只為台灣文壇發掘多位新秀──陳映真、施淑女、施叔青等人,還每期無酬撰稿,也因此兩人結下三十餘年的文學因緣。除此之外,姚一葦在1968年寫過〈論白先勇的〈遊園驚夢〉〉,仔細評析白先勇的作品,並挑出稍嫌「畫蛇添足」的句子,白先勇事後也接受這樣的指正,並在作品出版時刪去冗句。對此事,白先勇心存感激,並說姚一葦是他的「一句師」。姚一葦在白先勇的文學事業上,確實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第三位贊同者:「我附議,他在創作、批評、推動、編刊物都有很大貢獻。」林懷民如是說。林懷民與鄭樹森、白先勇稍稍不同,雖也因為文學雜誌而認識姚一葦,但沒見直接見過本人。二十年前,同樣的盛夏時光,因為剛動完鼻竇炎手術,林懷民只能躺在病床上,某一日手上捧讀第16期《現代文學》,〈來自鳳凰鎮的人〉作者名諱就此植入他的腦海。後來,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每季演出姚一葦都到場觀看,事後還會提供建議,1979年還寫過〈試評「薪傳」〉劇評。林懷民與姚一葦的結緣,不僅僅是文學,更與戲劇緊密相關。

  姚一葦應該沒有想到,自己默默在文學藝術上的耕耘,以及與後輩們的無私交往,會在十幾二十年後發酵,成為獲得特別貢獻獎的理由之一。但請不要認為姚一葦獲獎,只緣自這些曾受過姚一葦啟發、鼓勵或幫忙的後輩的私心,因為第四位贊成者司馬中原並沒有前述三位的因緣,他和姚一葦都曾為《現代文學》供稿,也一起當過文學獎評審,有時意見也會相左,像是1981年聯合報七十年度中篇小說獎評選時,兩人對入選作品的評價幾乎相反呢!即使如此,二年後司馬中原仍為姚一葦贊聲:「我剛剛要說出姚一葦教授,人同此心。」之所以能在此時投下過半數的關鍵票,是司馬中原對姚一葦「縱橫評判看法的認真、深沉、仔細」一向認同。就此,我們更不能否認姚一葦在文藝上的貢獻,獲獎是當之無愧。

  讓人意外的是,姚一葦對於此番獲獎並沒有五年後得到吳三連文藝獎要來得喜悅。究其緣由,應是1983年1月他的夫人范筱蘭因病過世,頓失相知相伴三十餘載的牽手使他形同「變相的死亡」,雖在當年4月他重新「活」起來,重回上課、創作等日常,但回到家中獨自一人,寂寞難免盤繞心頭。也因此,這份遲來的肯定對他而言,應是當時最大的安慰吧!


參考資料:
1. 白先勇。〈文學不死〉。收於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頁53-64。
2. 林懷民。〈懷念姚公〉。收於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頁65-67。
3. 姚一葦。〈 遣悲懷(代序)〉。《戲劇與文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頁8。
4. 姚一葦。〈 序「鄭樹森著: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戲劇與文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頁127。
5. 獎座背面文字「甲天下」是由廖振富教授初步解譯。
6. 鄭樹森。〈文學季刊點滴〉。《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13年。頁38-45。
7. 〈聯合報七十年度中、長篇小說獎總評會議紀實〉。收於黃凡。《零》。台北:聯合報社,1982年。頁3-52。
8. 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第八屆短篇小說獎決選會議紀實〉。《聯合報七十二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84年。頁1-2、21-22。

(撰稿人:洪千媚)
::: 地址:台南市70041中西區中正路1號 |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17232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