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選擇查詢類別
 
::: 藏品小故事 回上一頁
藏品小故事:當工作與你想的不一樣──邱妙津的記者生涯的圖片
故事標題:當工作與你想的不一樣──邱妙津的記者生涯
作品小故事:
  若說邱妙津是個習慣於事先規劃生活的人,該是沒有人會反對吧?從她日記中可以得知,她時常在計劃著,想要拿下什麼樣的文學獎、想要在什麼樣的出版社出書……要這樣、要那樣。

  1990年,正逢升大學四年級的暑假期間,邱妙津開始構思未來想要從事的工作:一是擔任精神病院的心理治療師,二是跑社政版的新聞記者,三則是成為地下藝術雜誌的創辦人和新文化運動推動者。不僅如此還想要拿到藝術哲學和轉導學的博士。這份願望清單,唯一有達成的,就是成為新聞記者。

  邱妙津大學畢業後,先是在台北半工半寫──白天寫稿,晚上到茶藝館打工,在《鱷魚手記》完稿後,回到員林老家休息了一小陣子,同時開始求職。此時是1992年,她應該是回想起當年設定的志願,於是往新聞領域去嘗試。她應徵時就明確表示希望成為記者,希望可以透過這個工作「實際接觸台灣社會、政治環境」。原因是她的創作面向需要對政治及台灣社會保持高度的關注,但在創作時,她常常感到自己無法從既有的新聞媒材與人際關係取得足夠支撐的養分,認為應該要直接投入,會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思考。確實,她在1990年以〈寂寞的群眾〉得到第四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評審們就已經指出她的作品反映出的一些問題,像是沒有切身體驗、利用現成資料拼湊作品、沒有辦法貫連事件等。或許也是因為這樣,邱妙津為了畢生的志業──小說創作,努力的想要改善自己在創作時的缺點。

  可以說是幸運吧?大概一個多月後,邱妙津被《新新聞》周刊錄取,成為記者。1992年3月9日,她懷抱著許多憧憬以及自我期許,滿心期待的進入雜誌社上班,外出做採訪、回辦公室寫稿。可是漸漸的,似乎有什麼事情變調了。
  
  履歷表後面的自傳中寫到:「雖然必然以『新手』身份加入,且較不熟悉此種文體,但我自信給我親切的同事以及一些時間,以活潑的個性加上長期寫作的基礎,應可能勝任此類工作。」抱持著幹勁與能量,邱妙津卻在成為記者三週後,變成充滿挫折的人。壓力和緊張讓她無法有更多的思考,「感受性完全麻木,心靈完全沒有別的滋潤,乾澀無味」是她給那段時間的自己的評價。但是為了變成更好的人,可以達成創作的目標,她還是堅持留在崗位上。

  又過了十來天,邱妙津對工作環境的感受與求職時的設想明顯不符,工作環境和人事之間的問題讓她感到「空虛和厭倦」。即使如此,她仍嘗試再給自己機會,認為只要放下「對工作環境的期待」,在半年後用實際的工作成果來證明自己就好。

  任職一個半月,邱妙津再度陷入困境。掌握不了該在工作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的她,其實明白自己的個性,在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每每都只想趕快結束工作,把剩下的時間拿來做其他的事。邱妙津忍受著這一切,並在自己的日記上寫下:「如何在一個工作環境生存下去,就是工作倫理」,以及「這是一個進入成人世界的痛苦,這是成熟化的痛苦,適應這個社會的『矯正』歷程,符合一個工作設計的迴路,全部的生命必須嵌入這個迴路,否則就是要排出社會」,用種種話語來砥勵自己,並因為「想了解台灣的企圖心」、欲「探討一個現實現象本身所負載的意義潛能,設計主題式的寫作對我所開展的創作空間」等種種明確的目標讓她不願就此罷手。

  只是,一直無法在工作與個人生活取得平衡,讓邱妙津時常感到痛苦,開始思考是否要再繼續下去。在現實層面上,邱妙津對薪水是滿意的,而且確實也做出一些些成績。但是心靈層面上,她不快樂,失去愛的能力、無法進行創作這兩大重要因素讓她倍感焦慮,幾乎要支持不住。5月底,朋友也勸她辭職,她還在掙扎著。直至6月,辦公室的氛圍讓她覺得再也無法涉入,她感到害怕,不知如何在這個環境下保全自己,終於在24日,確定放下記者身份,從《新新聞》周刊離開。

  雖說邱妙津常常透露出對於記者生涯的困惑與抗拒,並在三個多月後辭職,但還是盡責的繳出一些成績。例如在採訪報導中加入了個人的批判,或是有選擇性的,在政治性質的報導以外,也關注環保、群眾運動、弱勢福利等議題。透過專題企畫,報導自己在意的主題,雖然入行時間不長,也是有維持進入這行的初心,並且走在堅持的道路之上。


參考資料:
1.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下冊):1991-1995》。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頁82、85-86、88、90-91、94-95、99、101、107-109。
2. 邱妙津。手稿〈邱妙津自我介紹及履歷表〉,尚未入藏。依內容推測是1994年五月之後所寫,可能是為了轉入女性主義研究所,或欲請求系上教授簽指導之用。
3. 邱妙津撰寫之報導可見於《新新聞》261期、266期、267期、269期、270期、272-276期。
4. 謝育昀整理。〈1990.第四屆中篇小說推薦獎──邱妙津「寂寞的群眾」〉。《聯合文學》249期,2005年7月,頁74。

(撰稿人:洪千媚)
::: 地址:台南市70041中西區中正路1號 |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17232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