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功能
網頁導覽
:::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English
首頁
> 藏品資訊
:::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1651
主題
分類1
:
社會政治文物
名稱
登錄名稱
:
台灣民主國國旗(原件)
中文 名稱
: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
-數量-
單 位
:
幅
數 量
:
1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1909年
內容西元年代
:
1895年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織品-棉
尺寸/度量
長
:
2640
mm
寬
:
3300
mm
外觀描述
顏色
:
紅,白,褐,綠,藍,黑,
形狀
:
長方形
型制/特徵描述
:
基底材主要由三大塊棉布與右上角一小塊棉布縫製組成,旗尾已破損。史料記載原旗應為藍地,但本摹本目前主要呈褐色,惟右上角為藍色。2011年修護後,揭除前人修護的覆背紙,揭露出與正面略有不同的背面影像。
原件與否
:
摹本
內容/意義
類型/功能
:
1895年唐景崧、丘逢甲等人倡議建立「臺灣民主國」,為了因應新國家的建立,製作了國家象徵的國旗──藍地黃虎旗。必得製作新國旗的原因之一,是如果準備抗日,就不能在砲台上繼續懸掛清國的龍旗,否則將引起日本向中國抗議。當時所作的國旗,至少有三面。一面是掛在巡撫衙門,一面送到基隆砲台,另一面被送到淡水海關,請當時的稅務司馬士懸掛。第一面後來應該是落入日本人手中,被當成戰利品送給天皇,保存在皇宮中的振天府。第二幅於民主國成立翌日,懸掛在砲臺上,適逢大雨,虎形全失,應該已經不存在。第三面黃虎旗,當時海關署稅務司馬士,並沒有將黃虎旗掛出,在日本軍登陸、海關順利交接後,馬士將這面旗子帶走,於其晚年定居英國之後,仍留在身邊。目前臺灣博物館所藏的「臺灣民主國旗」,是日本領有臺灣以後,由日本畫家高橋雲亭摹製,而成為博物館的收藏。雖然不是當時的原件,但是歷經兩個不同政權一百年的風霜,幾度在不同的意義脈絡下被展示,其本身已然具有另一種歷史文化及象徵意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正是「成為戰利品的黃虎旗」的最好見證。臺灣民主國在歷史上雖然只是一個沒有民意基礎的外交設計,但是以「臺灣民主國」為名的組織一旦存在,不論其實體如何,其名稱已經足夠給予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也是後人汲取不盡的歷史文化資源。而能夠提供源源不絕的歷史、文化想像,在這段歷史中重要的「道具」──黃虎旗,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作者
:
高橋雲亭(根據日本振天府收藏的黃虎旗原件而製)
背景說明
:
1895年清國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士紳嘗試各種辦法,請求朝廷收回成命。但是清廷不願給日本再度啟釁的藉口,表明台灣此後動向與清無涉,並下令不准國內官員接濟台灣。台灣為表示與清廷無關,只好另立名目,直接尋求外援。1895年5月25日,台北城內升起藍地黃虎旗,「台灣民主國」誕生,原台灣巡撫唐景崧在21響禮砲中就職總統。但是期待中的列強干涉沒有發生,日本軍隊已經登陸台灣本島,十天之後,唐景崧便倉皇離台,留下一群毫無紀律的兵勇,恣意搶掠燒殺,台北城變色,抗日的工作遂落在台灣本地的豪紳義勇肩上。雙方血戰五個月後,日本軍進逼台南,一直在台南畫地自守的抗法名將劉永福,也於日軍進城前悄然離台。10月21日,日軍進入台南城,號稱全台底定,黃虎旗的故事畫上句點。
內容摘要說明
:
1895年清朝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士紳嘗試各種辦法,請求朝廷收回成命不果。遂倡議成立「臺灣民主國」,以尋求外援。1895年5月25日,台北城內升起藍地黃虎旗,「臺灣民主國」誕生,原臺灣巡撫唐景崧就職總統,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年號「永清」。但是期待中的列強干涉沒有發生,日本軍隊已經登陸臺灣本島,十天之後,唐景崧便倉皇離臺,台北失守。日軍入城後,「藍地黃虎旗」被視為戰利品送往東京,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則依據原件摹製一件外觀幾乎一樣的摹本收藏,戰後也成為國立臺灣博物館珍貴收藏之一。本旗雖非原件,但歷經兩個不同政權一百年的風霜,幾度在不同的意義脈絡下被展示,其本身已然具有另一種歷史文化及象徵意義。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