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main content
Home > Works
:::
Works
Silver Ore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1, Total 5 Figures
Silver Ore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2, Total 5 Figures
Silver Ore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3, Total 5 Figures
Silver Ore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4, Total 5 Figures
Silver Ore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5, Total 5 Figures
Silver Ore
  • reservation_info
    • serial_no2:M01-016
    • title_en:Silver Ore
    • amount:1
  • gdesc_info
    • GDESC:  標本M01-016為銀礦,是含有自然銀的銀礦石,故以自然銀進行介紹。自然銀,化學成分為Ag,屬於自然元素。其英文名稱Silver源自於古英文seolfor,其意義不詳,化學符號Ag則源自於古希臘文的銀argentum。
        銀的結晶屬於等軸晶系,於物理特性上:純銀之比重為10.5,但由於自然銀當中常含有雜質,一般比重約介於10至12 之間;莫氏硬度介於2.5至3,無解理發育且具有良好之柔性與延展性,斷口呈現鋸齒狀;銀的結晶不透明且具有金屬色澤,條痕為銀白色,與其外觀顏色無異,但銀有時會因風化而呈現灰黑色表面。此外,銀具有極佳的導電性。
        銀廣泛但微量的散布於氧化帶的各式礦床中,但自然銀大多經由熱液礦床形成,自然銀常以不規則的纖維狀、樹枝狀、塊狀或顆粒產出,有時結晶可能呈現正六面體或正八面體或,但並不常見。常見的伴生元素包含金、汞、銅等,有時也會有鉑、銻、鉍等。臺灣本島僅於北部金瓜石地區之礦坑中曾有微量自然銀的發現紀錄,而世界上的產地則遍及諸多國家。
        銀除了被當作貴金屬飾品,同時也因是優良的導電材料而被用於電子工業,其他用途諸如製作鏡子或牙醫填補牙齒等。而銀的化合物依性質不同也應用於許多工業領域。
        此標本產自日本羽後國雄勝郡院內礦山(舊地名),標本長寬約11 x 9公分,表面粗糙,礦岩大致呈灰白色至紅褐色,銀礦以塊狀或顆粒狀形態產出(標本上紅圈標示處),於氧化環境下已硫化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