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main content
Home > Works
:::
Works
Sulphur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1, Total 5 Figures
Sulphur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2, Total 5 Figures
Sulphur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3, Total 5 Figures
Sulphur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4, Total 5 Figures
Sulphur Collection Image, Figure 5, Total 5 Figures
Sulphur
  • reservation_info
    • serial_no2:M01-010
    • title_en:Sulphur
    • amount:1
  • gdesc_info
    • GDESC:  標本M01-010為硫磺,化學成分為S,屬於自然元素。其英文名稱Sulfur/ Sulphur與元素符號S皆源自拉丁語Sulpur,此一字源據信與火和閃電有關。
        硫磺的結晶屬於斜方晶系,於物理特性上,比重介於2.05至2.09,莫氏硬度介於1.5至2.5,解理面發育不佳且具有脆性,易形成貝殼狀或參差狀斷口,硫磺之條痕為白色,顏色為黃色,結晶介於透明至半透明間,並呈現松脂光澤或油脂光澤;不具有螢光特性、放射性及磁性。硫磺為熱之不良導體,容易因受熱不均而產生晶體碎裂,此外,硫磺於97℃以下形成斜方結晶,會隨溫度提升而轉化為單斜晶系,溫度達119℃時熔化為液態硫。於化學性質上,硫磺與眾多其他元素容易產生反應,生成硫化物或硫酸鹽等,而透過嗅覺可聞到硫磺之刺鼻臭味。
        自然環境下硫磺容易與其他元素產生化學反應,因而不易保存,主要透過火山作用,由硫氣孔噴發或熱水作用結晶而成,而乾燥地區藉由蒸發沉澱亦可生成硫磺。良好結晶大多呈錐形或板狀,另外也常呈粒狀、纖維狀、土狀或鐘乳狀,臺灣本島硫磺之產地以陽明山一帶之硫氣口結晶為主,國外包含印尼、日本、智利以及義大利等火山噴氣孔活動頻繁之地區,亦有硫磺結晶之產出。
        硫磺自古即被人類利用於火藥製造,於近代工業中除用於炸藥外,亦用於硫酸、肥料、殺菌劑等各種領域之原料製造。
        本標本由日本人岡本要八郎所收集,原產地為臺北市陽明山,標本長寬約11 x 9公分,為外觀呈現長方體的手標本,可觀察到硫磺以細小顆粒狀附著於灰黑色的岩石表面,帶有土狀光澤,結晶外形並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