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博物館的基礎,所有博物館相關的展示、研究、社會教育到製作電子媒體與出版品都離不開收藏品(王嵩山 2004: 7-20)。博物館的收藏工作,不只包括藏品的收藏維護,與新藏品的蒐集,藏品本身完整的記錄資料,亦關係到蒐藏品的價值與功能。
對人類學或民族學博物館的收藏而言,藏品的記錄資料或脈絡資料更佔有關鍵性的角色。自鮑亞士(Franz Boas)以降的美國人類學物質文化傳統,便一直強調器物在特定環境脈絡下的意義,民族學器物因此被視為是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故對於民族學博物館而言,器物之所以被珍視,之所以值得入藏並不在於物件本身(美學或藝術上)的價值,而是因為它「代表」了一個文化、一段產生器物的社會文化脈絡。因此,對於民族學藏品而言,如何完整、翔實地紀錄物件產生的社會文化脈絡,就直接影響了藏品的價值,以及藏品在博物館中的意義。
傳統博物館對藏品資料的紀錄與管理,已發展出相當詳盡的分類系統與規則,同時也使用格式化的方式以記錄藏品的資料,例如使用標本卡片以記錄藏品相關的資料。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與數位化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於博物館藏品資料儲存、管理與運用,更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透過數位化技術,以及網路的運用,不只博物館得以利用更迅速、有效的方式進行資料檢索與藏品管理,藏品相關知識的傳播與運用,也因此而獲致更深遠的影響。
有鑑於數位化技術的進展與網路之普及,國際間自1990年代以來,便積極推動國家典藏數位化工作。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動的「世界記憶計畫」(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 UNESCO 2001),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推行的「美國記憶計畫」(American Memory: Historical Collections for the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等,便嘗試以國家力量進行人類重要文化資產的永續保存(UNESCO 2001. Library of Congress 2003,翟振孝 2004)。國內則自2002年起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執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以五年為期將國家重要文物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並以此促進我國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2004)。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立臺灣博物館自民國93年度起,以本館最具代表性的典藏:臺灣原住民文物為對象,提出「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本計畫不只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架構下首度提出之數位典藏計畫,同時也是本館臺灣原住民藏品迄今為止所進行最有系統與規模的數位化計畫。本計畫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將本館人類學門組所典藏的臺灣原住民文物與資料予以「數位化」(digitalization)。在此「數位化」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對文物實體的數位化,二是對文物資料的結構性描述,也就是後設資料(metadata)的建立。本計畫最終的目標就是結合上述兩個層次的數位化資料,完成一個整合性的數位典藏系統,以提供更便捷也更具親和力的典藏管理與運用的途徑。
(一)數位化方式
所謂「數位化」就是將具有一定實體的物件,以某種形式複製於電腦系統中(謝顒丞 2003:6)。但是複製於電腦系統中的物件,只是近似於原物,而並不等於原物件,也就是數位化製作必定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失真。因此,在數位化過程中,如何選擇適當的數位方式與器材,將是影響數位化品質的重要關鍵。
一般典藏品進行數位化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三種:
- 以數位相機直接拍攝進行數位化。
- 以正片拍攝再進行掃瞄數位化。
- 直接掃瞄數位化。
基本上,以上這三種數位化方式,其成本、耗用作業人力、時間與產出品質各有優缺點。以正片拍攝再進行掃描是許多美術館、博物館所常用的數位化方式,這是由於傳統拍攝方式較能完整捕捉到文物的色彩及細節,將拍攝完成之正片透過高階掃描器進行數位化,再藉所存取之數位影像檔以輸出列印方式打樣,而完成整個數位化相關工作。這樣的作業方式成本較高、作業時間較長,且流程較繁雜,相對的影響數位影像品質的變數也增多。但是可提供之影像品質也相對較好(謝顒丞 2003:87)。
以數位相機直接拍攝進行數位化常用於佛經、善本書、劇本、古文書、手抄本、聖經等等平面類小型典藏文物,因對色彩的要求較不嚴苛,直接利用數位攝影的方式來進行數位化製作較為方便,且不會傷害脆弱的紙本,同時成本較低,但是有時數位攝影其所能捕捉的影像細節較少(謝顒丞 2003:88)。
適合以平台式掃描作業流程來進行數位化製作之典藏文物一般為老照片、文件、小幅圖畫等平面類小型典藏文物(大小在A3-29×42cm以下)(謝顒丞 2003:88)。
總之,以何種方式進行數位化,最終仍需視各典藏單位文物特性、保存情況及數位化製作的成本、投入人力與時間等因素予以全盤考量,然後才能決定何種形式較為適宜。
本年度計畫數位化的對象為泰雅族(含太魯閣族),共計634件藏品,各藏品在大小、比例與材質上的差異頗大。尤其藏品多為立體物件,為充分捕捉物件各面形狀與細部特徵,故每件物件皆需製作一張以上的數位影像。根據前三年的實體數位化經驗,較平面類的藏品(如服裝)的拍攝,至少要拍攝前面、後面、內面及特寫,而立體物件則需包括前面、背面、側面、內面、頂、底等角度。
另外一方面,立體器物的拍攝,除了應顧及不同的角度外,物件本身複雜的色彩(如許多原住民服飾上常見的彩色墜珠),或物件本身具有的特殊型態,也都會對拍攝者的技巧形成挑戰,有時這些困難可靠調整光源或調整拍攝角度的方式獲得解決,有時則需要為拍攝的物件特別設計的擺設裝置,如皮製類文物有時會遇到邊緣捲曲問題,這無法從拍攝角度來避免,此時可能就需要為文物製作特殊的支架。總之,立體器物的拍攝較一般平面類文書的數位化涉及更多複雜的技巧,相對地所需花費的拍攝時間也較多。
基於上述的考量,本年度的計畫決定採取委外拍攝的方式,計畫單位的人員則居於品質監控與協助的角色。拍攝方式採取「以高階數位機背進行實體數位化」。採取這樣的模式,主要是基於館內沒有設置攝影棚和編設專業人員從事攝影影像工作的處理。在經費許可的情況下,又考量本計畫藏品型態複雜且色彩細緻,需要具有藏品拍攝經驗的專業攝影師,其多年累積的攝影技術較能掌握不同藏品特性,以獲得品質較高的影像。本年度計畫進行634件藏品實體數位化的工作內容大致如下:
- 館藏120正片掃描:委外由廠商以高階滾筒式掃描。將館方過去拍攝之120正片進行滾筒式高階掃描,共計82件文物,83張(TIF300dpi)、83張(JPG150dpi)、83張(JPG72dpi),共計249張數位影像。
- 高階數位數位機背取得數位影像:計552件文物,1441張(TIF300dpi)、1441張(JPG150dpi)、1441張(JPG72dpi),共計4323張數位影像。
(二)數位化規格-數位影像檔規格
- 典藏級—TIFF檔
檔案格式為tiff檔,以不壓縮方式儲存,解析度350dpi,以1:3.5放大倍率進行掃描,色彩模式為adobe RGB(8bits/pixel),像素尺寸維持原掃描尺寸。檔案大小介於18MB~30MB之間。
- 網路瀏覽格式—JPEG檔
檔案格式為jpg檔,解析度150dpi,色彩模式為sRGB (8bits/pixel),壓縮品質為最高品質12,像素尺寸長邊定為800 pixel,短邊則等比例縮放。檔案大小約400~700KB
- 預視索引格式—JPEG檔
檔案格式為jpg檔,解析度72dpi,色彩模式為sRGB (8bits/pixel),壓縮品質為最高品質12,像素尺寸長邊定為150pixel,短邊則等比例縮放。檔案大小約40~70KB
本年度計畫以達成館藏泰雅族民族學文物影像與資料數位化,礎為目標,整體工作項目有以下三大類:
- 建置相關藏品之Metadata。
- 建立相關藏品完整數位影像,減低原件之使用耗損,並擴展藏品運用效能。
- 持續維護與修訂館藏數位典藏系統,並透過專題網站,使館藏資料得以與研究典藏單位及民眾分享。
完成上述各項工作後,可以獲致的具體成果包括:
- 建立Metadata資料檔:透過Metadata描述資料之建立,完成相關文物、標籤歷史資料之屬性判讀、詮釋及分析或描述等工作。同時,透過整理相關藏品標籤歷史資料,釐清典藏歷史脈絡,亦可以進一步探討典藏品之意義。
- 影像數位化:將相關文物影像儲存於他種媒體,作為貴重文化財之備份資料,並可透過網路技術之應用,促進資料內涵之流通與使用。
- 結合館藏數位典藏系統:結合各筆資料之影像檔與Metadata資料,透過數位典藏瀏覽、檢索系統,完成可以檢索、瀏覽之互動式資料庫。
- 建立館際資料交流平台:所有數位化成果上傳後,本館館藏資料得與國內外各相關研究典藏單位之資料進行交流,增廣學術研究資料之共享、流通性與交流對話。
- 拓展文化研究之風氣:透過鄉關文物之判讀、分析及系統化詮釋,除可增進國人對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之認識外,亦可透過與相關學者專家之討論,拓展學術界對文化研究的新視野,提升文化研究的人力素質與廣度。
本計畫經過一年的努力,所獲致的實質成果包括:
- 完成藏品分類架構的細項修訂。
- 完成634件館藏泰雅族(含太魯閣族)民族學文物後設資料之著錄。
- 完成上述634件藏品之實體數位化,共計完成館藏120正片掃描,委外由廠商以高階滾筒式掃描,將館方過去拍攝之120正片進行滾筒式高階掃描,共計82件文物,83張(TIF300dpi)、83張(JPG150dpi)、83張(JPG72dpi),共計249張數位影像。另外,由高階數位數位機背取得數位影像,計552件文物,1441張(TIF300dpi)、1441張(JPG150dpi)、1441張(JPG72dpi)。
- 完成數位影像圖錄分為上下兩冊,一式兩套,以做為日後查詢使用,(5)完成本計畫專屬網頁之改版與資料更新
參考網址:http://www.ntm.gov.tw/abori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