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藏品資訊-直式[電腦版] 藏品資訊-橫式[行動版]
:::
風景藏品圖,第1張
風景

施振樞

油畫

1950

長:53 x 寬:41 (cm)

登錄號:2020-02-0015

施振樞(1925-2018),出生於彰化鹿港,因青年時期發表藝術評論之需要,採用「施翠峰」為筆名。在施振樞的求學階段,他常利用閒暇埋首於作畫和文字寫作,透過飽覽世界文學名著及日本重要文豪之作,練就敏銳的思維和感受力,逐步邁向藝術和文學創作之路。第二次大戰結束後,適逢施振樞完成臺中一中的學業,之後他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勞圖科(國立臺灣師大美術學系前身)就讀,受教於溥心畬(1896-1963)、廖繼春(1902-1976)等教授,成為臺灣教育史最早的一批美術學生。施振樞於1950年大學畢業後,先後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及日本高崎藝術大學等校,也結交不少來自藝術界與文化界的朋友,例如藍蔭鼎(1903-1979)、李梅樹(1902-1983)等畫家。在藝術創作之餘,施振樞積極為臺灣傳統文化發聲,鑽研原始藝術、臺灣民間藝術和器物藝術,廣泛蒐藏各類古文物,著作豐富,跨足電影、電視台劇本創作,才華出眾。

施振樞是繼石川欽一郎後,臺灣水彩畫會的重要推手之一。其繪畫作品涵蓋魚、花卉、海景、鄉村景色等主題,相當豐富。施振樞從年輕時代開始潛心專攻水彩技法,他認為西方水彩畫應以透明法為正統,而英國浪漫主義畫家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常被藝術史家譽為透明技法的代表人物。對施振樞而言,運用透明技法繪成的作品乾淨、明亮,且透明水彩可帶出描繪對象的質感。中年以後,施振樞開始水彩畫與油畫並行,之後更以油畫為主,也嘗試過水彩式的彩墨畫。他常以理性兼具感性的思維,建構出嚴謹的寫實畫面,藉由內斂沉穩的用色和筆觸,賦予畫作神秘的浪漫氣息,例如:《海邊暮色》(現藏於順益台灣美術館,1978)和《天神地祇》(現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1981)。

此件作品是施振樞完成大學學業後的創作,與他中晚年時期的作品相比,多了幾分稚氣,顯示出畫家早期試驗油畫技巧的過程。施振樞以穩健的筆調,佐以規矩齊一的平塗式畫法,夾雜數筆飽滿的筆觸,表現出風和日麗的景象。畫家使用深淺不同的橘紅色、咖啡色、幾筆暗紅色和黑色線條,表現出樸實拘謹的日式建築,而前景則以層次豐富的短筆觸勾勒兩棵生氣勃勃的樹木,不僅襯托後方建築的靜態感,也增加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此外,垂直方向的兩棵樹與平行方向的建築群賦予畫面穩重平靜的氛圍。沿著筆直的樹木往上看,圓弧形的雲朵與地面上的景物線條形成強烈對比,為整幅畫作增添了更多動態感。

藏品描述-授權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