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山
水墨畫
長:34.5 x 寬:38.5 (cm)
登錄號:2020-01-0013
林玉山(1907-2004),出生於嘉義美街,本名林英貴,號雲樵子、諸羅山人及桃城散人。父親為「風雅軒」裱畫店的民間畫師兼裱畫師傅,林玉山在10歲前受店內畫師蔡禎祥指導繪畫、臨摹神像圖稿,之後也於家中裱畫店協助裱褙工作、擔任畫師。1922年,結識日本南畫家伊坂旭江,學習四君子畫與傳統文人畫,於此同時,與遠親、留日洋畫家陳澄波結伴至郊外寫生,學習素描與水彩風景畫。1926年前往日本,就讀東京川端畫學校西畫科,同年六月轉入日本畫科,1927年以作品〈水牛〉、〈大南門〉入選第一屆台展,與陳進、郭雪湖並稱「台展三少年」。1930年以〈蓮池〉獲選第四回台展特選,作品在2015年被指定為國寶,現為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1935年再度留學日本,受教於京都堂本印象門下。1946年後,陸續在嘉義中學、靜修女中從事教職。1951年至1977年,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退休後仍兼課至1992年。1975年曾至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講學。他在藝文活動方面,曾參與「春萌畫會」、「栴檀會」、「臺陽美術協會」、「八朋畫會」與「長流畫會」,也獲得許多獎項,於1969年獲得中國書畫學會金爵獎、1970年獲得教育部文藝繪畫獎、1990年獲得第15屆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著有〈略述國畫初步〉(1968)、〈脫韁惟賴寫生勤〉(1973)、〈談國畫寫生的重要性〉(1978)等文。2004年因病逝世,享年98歲。
因為繪畫的學習經歷豐富,林玉山的繪畫作品,不論是人物、花卉植物、禽鳥畜獸,甚至自然風景等各類題材皆所專精。早期於裱畫店時,接受的是傳統東方繪畫的訓練,作品多為臨摹的佛像、人物工筆畫;結識日本南畫家伊坂旭江後,受其影響,學習詩書畫兼備的文人畫;與陳澄波一同郊遊、寫生時,學習的是西方的繪畫觀念與技巧;兩次日本留學,則藉由日本吸收西方的繪畫觀念與技巧,在臨摹的經驗上,加入寫生觀察,發展出重視寫生基礎、嚴謹構圖與水墨意境的風格。由於傳統繪畫的學習經歷,加上後來習畫建立的寫生觀念,「漢學教養」及「寫生觀」也成為貫穿林玉山創作重要的關鍵字。此外,林玉山不論在創作或教學上均重視寫生,也常引導學生從中啟發靈感及創作,他認為: 「寫生是學畫不可不經的一關,也是作畫的基礎,惟寫生的目的不在工整的寫實,而應寫其生態、生命,得其神韻。」此觀念不但於他的文章中提及,也大量實踐於他的繪畫創作中。
此作品上有以硃砂墨書寫大量說明文字,內容為「此瓶藍色是花青加上天藍。/瓶色只用花青多塗,則色彩無光,有容易與瓶花之老葉綠色相同。/牡丹,寫花綴葉,切不可以固定形式描畫,還是根據實寫,少為變形來表現為妙,葉脈亦不必勾得太繁,又葉應有老綠嫩綠之分,白花點心不可用墨,以深茶色或用脂墨為宜。」,根據前述內容,推測為上課時示範之繪畫重點。此幅作品中間繪有粉、白兩色的牡丹花,皆為寫意花卉的畫法,白色以淡墨勾之,並以淺黃綠暈染在花瓣交疊處,粉色則用毛筆沾取濃淡、加白的胭脂色畫之,襯托花朵的莖葉則以淺綠與深綠色交疊出前後層次,部分葉子混用胭脂色,增加其色彩變化;作品右下角為花瓶,根據旁邊題款,是以花青加上天藍會出顏色濃淡變化,並透過適當的留白,保有瓶身之光澤。透過這件作品與上面的文字描述,可以窺見些許林玉山在課堂上所教授的水墨技法和繪圖觀念。
藏品描述-授權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