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典藏介紹-直式[電腦版] 典藏介紹-橫式[行動版]
:::

 蘭陽博物館

20世紀尾聲,宜蘭人士發起了興建博物館的構想, 1999年行政院核定興建,2010年開館,扮演認識宜蘭的「窗口」。

藉著籌建蘭陽博物館的機會,我們同時推動、組成「宜蘭博物館家族」,相互合作共享博物館資源,以期達成「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願景。

蘭陽博物館負責典藏宜蘭在地人文歷史與自然知識,以常民生活的民俗文物為主,反應與連結宜蘭人的生活記憶。

     

台灣戲劇館

台灣首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 1990421日落成啟用。展示、典藏、研究、教育歌仔戲,傀儡戲、北管戲曲、布袋戲等傳統戲劇,戲劇推廣活動熱絡,是維護民間戲劇的重要場所。


          台灣戲劇館典藏的重點包括:

1.    歌仔戲類:宜蘭萬春歌劇團及大羅泉歌劇團戲箱,以及陳旺欉、廖瓊枝、楊麗花、葉青等知名藝人之戲劇服飾。

2.    傀儡戲類:宜蘭新福軒、福龍軒及大陸泉州之傀儡,以及戲箱與戲齣。

3.    北管戲曲類:宜蘭北管子弟班頭城集興堂、宜蘭總蘭社、頭城統蘭社、羅東福蘭社等北管相關文物。

4.    布袋戲類 :大陸漳州系、泉州系、台灣的傳統木偶、賽璐珞材質與金光戲偶等。

另附設戲劇視聽圖書室則珍藏書籍手抄本唱片、影音視聽品等,約15千餘件,提供民眾閱覽及研究之用。


      

宜蘭美術館

宜蘭美術館前身為1899年設立的台灣銀行宜蘭分行,位處宜蘭舊城南門地帶,見證城市的歷史變遷。2014年從金融機構蛻變為美學空間。

宜蘭美術館連結舊城工藝能量,主題式的策展讓研究與展覽、典藏、推廣相互連結,進一步帶動地方美術風氣,發揮美術館的專業功能。

宜蘭美術館以宜蘭大師作品作為主要典藏方向,包括藍蔭鼎、王攀元、吳炫三、陳忠藏、李讚成、黃銘哲、黃玉成、魏琴孫、周澄……等縣籍藝術家的作品。

為鼓勵美術創作、歷經數十年的「宜蘭美展」,近年轉型為全國性徵件的「宜蘭獎」競賽首獎作品,也是本館典藏的重點。

  


台灣碗盤博物館

為推廣碗盤中的生活美學與傳統文化,博物館創辦人多年來研究收集台灣及世界各國碗盤、陶瓷及藝術品達3萬件以上,以「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的心情,在20121月成立台灣碗盤博物館,

將所收集的碗盤藏品與開放與社會民眾分享,這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以生活碗盤為主題的博物館。

2016年底博物館搬遷至宜蘭五結,以低碳建築類清水模板方式興建場館別具特色,並於2019421日起營運,開啟博物館的新里程。

  


林午薪傳工業社

位於宜蘭舊城區的「林午鐵工廠」,是響亮全台的老字號銅鑼製造廠,全台灣約有八成以上的銅鑼出自於此。

1947年,創始人林午31歲時,於宜蘭市十六崁陳外科旁(原中山路新生綜合醫院旁)掛起字號開始營業,但考量製鑼時發出的聲響會干擾到醫院,遂購地搬遷至現址。

迄今製鑼超過70年,傳承三代,堅持以手工、鐵鎚敲打的方式,一敲一擊的製鑼繁複工序,經過5000次鍛槌,才能進到調音階段,讓音色發揮「長、遠、沉、穩」的悠揚音質,深獲廟會、表演者推崇。

林午銅鑼始終以家為本,勇於承擔工藝傳承與教育推廣的服務工作,身體力行傳遞工藝知識。收藏文物多為自製銅鑼與製鑼工具,為一呈現傳統工藝的庶民生活博物館

  


龜山島漁村文化館

1974年因軍事因素,龜山島人被迫集體遷村至對岸頭城鎮大溪漁港。因見耆老們日漸凋零,居民深怕龜山島文化消失,遂由社區開會獲得共識,成立文化館。

200511日文化館在龜山里社區活動中心2樓落成啟用,館舍成立之初,社區居民紛紛捐出文物與收藏,希望能讓龜山島文化被更多人看見,讓文化館如同龜山島人的客廳般,讓居民可以有一個了解自己身世之處。

龜山島人自古以捕魚為業,因此收藏的文物,多與海洋文化有關。而早期龜山島因交通不便,島上幾乎沒有娛樂場所,更發展出特殊童玩,如寸子、七十二角風箏等。

這些收藏的文物,展現著「飲水思源憶故鄉,同心協力建社區」的精神,不論是昔日的島上漁民聚落,或是今日的龜山島社區生活,均持續延續著龜山島的文化與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