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藏品資訊-直式[電腦版] 藏品資訊-橫式[行動版]
:::
紙糊神像—天官大帝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紙糊神像—天官大帝

作者:李清榮

類別:宗教禮俗

材質:紙質 木質 編織

媒材:紙糊

尺寸:長:43 x 寬:32 x 高:73 (公分 ()

藏品來源:李清榮,北市文昌街250巷1號 TEL:02-27018488

登錄號:2018.233.140

藏品描述:在台灣民間傳授的技藝中,紙糊一類,由於其存在時間短,也少有展示之機會,未能受到重視。而在民間則醮典或超拔等紅白大事,均需有之。對於神像的材質,行內人常說:「一紙、二土、三木、四石、五鋼」,即表明紙藝保存不易;另一理由則是所糊紙像多為上聖高真,典禮一畢即需送聖,民間少有蒐藏紙糊神像者。由於紙藝的使用時間不長,祭畢即需火化,故多以竹木為架,糊以紙或布,再施色其上。所持法器大體固定,而神像之臉色、造型配合所著服飾、所騎坐騎之顏色,色彩對比強烈,寓於宗教造形藝術之美。由於四騎或十二騎造型奇偉而形軀高大,在醮壇前倍受民眾喜愛。早期糊紙上色,較為樸素,近年則較多使用色布,以求炫目美觀。道教與聚落內民眾信仰習俗關係密切,較受矚目者即是建醮。台灣承閩粵之風,逢村廟慶成必舉醮,醮壇凡分內外,內壇有三清壇,左為玉皇壇,右為紫微壇。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一化三清」即宇宙創化之象徵。玉皇上帝為萬神之主,紫微大帝為萬星之主。凡此均為家國大事,祈求時所需啟請的上聖高真,道士多以掛軸紙像為主。在三清壇相對的為三界壇;即上元賜福天尊天官大帝、中元赦罪天尊地官大帝、下元解厄天尊水官大帝,為天、地、水三地之象,多以「三界亭(壇)」紙糊神座為主,其左右即為師壇(張道陵天祖師)、聖壇(玄天上帝),亦為掛軸畫像。在壇外,一般即在封閉廟門的正中,立有「大士爺」像,民間深信為觀音大士所變現,用以震懾兇鬼,使眾孤幽咸蒙法食,故其旁多有寒(翰)林所、同歸所之設,並配有男堂、女堂等。
天官大帝與水官、地官大帝即台灣民間所稱的三界公。因魏時將上元、中元、下元三節配為天、地、水三官生日,三官又稱三元。上元賜福天官一品紫微大帝主賜福納吉;也有一說天官掌管神明界,三官大帝神格僅次於玉皇上帝。通常廟宇所祀的天官大帝是指古時聖賢堯帝。堯帝賢德廣受民眾愛戴,並依天地循環制訂曆法,使百姓作息有時;天下安和、百姓樂業,被民間奉為天官大帝賜福神。傳說,上元節是大帝聖誕賜福之日,民間舉辦燈會等慶神活動,備受民間重視。另有傳說三官是指周幽王時的三位諫官─唐宏、葛雍、周實。因幽王寵愛褒姒,屢勸不從,棄官而去。後於宋真宗時顯靈,受封為三官大帝。或說三官源於張天師作法祝壽天、地、水三官。民間此時開始奉祀三官大帝,但無專祠和神像,只在道觀錫爐禱祭,稱三界公爐。 摘錄自 神祇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