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蓮池
登錄號:08801701的圖片(088017010000.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登錄號:08801701的圖片(088017010000.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林玉山
藝術類\膠彩畫
1930
膠彩、絹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801701
〈蓮池〉取材自嘉義近郊牛斗山的荷塘寫生,林玉山回憶當年盛夏與畫友林東令連續幾天專程前往觀察寫生之情景寫道:

在鄉下牛斗山找到了一池大蓮塘,池裡開了很多荷花。…荷花通常都在早晨綻開,傍晚合起來,早晨是荷花最美的時刻,為了要捕捉住最為動人的剎那瞬間,特地約畫友東令為伴,傍晚就去蓮塘等待。…夏日之晨,幽靜清涼,微霧中的蓮池,真的有說不出的美。荷花一朵朵慢慢地開放,幽靜的天地間,甚至可以聽到花苞張開的聲音,似窺見了荷花生命的奧妙。我又繼續欣賞觀察了幾次清晨和傍晚的不同荷花風貌後,再以寫生資料配合構想下筆作畫,作畫時也參考了宋畫的佈局,筆調及富麗典雅的韻味。

顯然他是運用了其知天、知地、知物的「三知」之深度觀察寫生手法,持續而深入地捕捉此一畫境。為了營造畫面的空間感以及立體感,林氏採科角俯視取景,並以斜線構圖營造畫面之動勢。荷葉和荷花錯落穿插,俯仰有致而且亂中有序。部分荷葉值破曉之際,朝露尚存,晶瑩靈動;荷花從含苞待放、微開、盛開以至凋謝的連續描繪,隱喻生命發展的歷程,也將荷花的生態觀察入微。左下角白鷺緩步涉水,低下頭緊盯著水面下一群悠游的小魚,為靜謐的氣氛增添動態和生意。為了呈現水底紅土的效果以及荷葉在曙光映照下之反光效果,此畫於青綠工筆重彩的基調下,大量採用赤金並間用青金、水色金等泥金顏料,畫面色彩格外顯得富麗典雅。水底的游魚、水草以及沈積之花瓣若隱若現,水的透明感表現得極為出色。正如上述林氏所描述,花苞綻放以及白鷺涉水的隱約清音滲透於畫境中,沒有經過相當深入的觀察、體驗、想像、選擇、組合、表現之歷程,以及擁有絕佳的描寫能力和繪畫材料學之素養的人,絕對無法至此。此畫完成於臺展開辦的第四年,當時臺籍東洋畫家色彩多屬摸索期的質樸用色,相形之下,此畫色彩格外顯得精緻、優雅而成熟。曾榮獲第四回臺展特選第一席及臺展賞,實非倖致,堪稱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的經典名作。

款識:玉山。
鈐印:「林英貴印」白文印。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林玉山(1907-2004)本名英貴(身份證之姓名以及臺灣師大美術系之開課料均使用「英貴」本名),字立軒,後以「玉山」之名題畫(自1929年第3回臺展開始)行世,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其祖父、父親皆能畫,家位於嘉義市的美街經營「風雅軒」的裱畫店,自幼耳濡目染,童年時隨蔡禎祥(騰祥),蔣才兩位民俗畫師學畫,少年時期隨任職於嘉義地方法院的業餘南畫家伊坂旭江,學習請益四君子、文人畫,前後大約3年,讓他了解詩文、書畫相互融通之可貴。17歲左右,開始向陳澄波請益素描和水彩,暇時常跟隨著他往郊野寫生。1926年4月,在伊坂旭江以及陳澄波的鼓勵下,前往日本進入東京的川端畫學校學畫。最初研讀西洋畫科,不久轉入日本畫科,學習以寫生為基礎且具筆墨韻致的「四條派」畫風。在川端期間,曾以寫生自上野公園不忍池的〈微雨初晴〉之水墨畫作,獲得期末特別競技(大競技)的二等獎。

1927年臺展開辦,林玉山以〈大南門〉和〈水牛〉兩件膠彩畫作入選第1回臺展東洋畫部。此後除了1943年的第6回府展林玉山因病未出品之外(當時他已擁有「推薦」之免鑑查身份),其餘各回都有畫作參與展出。尤其在第4回(1930)和第6回(1932)均特選臺展賞,第7回獲特選無鑑查,因而成為無鑑查畫家,到了第9回則成為「推薦」的最高榮譽。同時此後也自然失去了爭取獎項之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930年所畫而榮獲第4回臺展之特選臺展賞的〈蓮池〉,已於2015年通過文化部審定,成為臺灣近代繪畫的第一件「國寶」級畫作。

戰後初期省展開辦,林玉山從的1屆起連續擔任了27屆的國畫部評審委員,肩負掄才之重任。而且從1951年開始應聘而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前身),由於當年接駁中原文化的政策規範,膠彩畫不在學校課程範圍之內,而以注重筆趣墨韻的國畫(水墨畫)與西畫為學校美術教育之主要內容。這對長久以來膠彩、水墨兼長,甚至書法和詩文、漢學也頗具素養的林玉山而言,自然可以很輕鬆的無縫接軌。臺灣師大藝術系為戰後初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專院校專業美術教育科系,也是全臺中等以上學校美術師資養成教育的主軸。林玉山從1951年開始應聘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1977年辦理退休,但仍受邀兼課至1992年為止,前後任教臺師大長達41年之久。戰後初期臺灣的國畫教學,多沿著大陸文人畫傳統臨稿的老習慣,不少早期臺灣師大藝術系的畢業校友,幾乎一致公認,當年大學時期的國畫老師當中,林玉山是最為徹底落實國畫寫生教學的師長。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木棉花)的圖片
藏品(螺鈿鳳鳥盒)的圖片
藏品(蒔繪花鳥鏍鈿嵌硯盒)的圖片
藏品(臺灣蝴蝶蘭漆器)的圖片
藏品(陳少白書法)的圖片
藏品(友善)的圖片
藏品(新聞第420號)的圖片
藏品(雙鯉圖)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