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圖書文獻類\手稿
藏品描述:孫文(1866-1925),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字載之號逸仙,革命時期改稱中山。1886年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次年轉入香港西醫書院,並開始鼓吹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著有《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為建國藍本。1925年逝於北京,留下「和平奮鬥救中國」之遺言,享年60歲。1940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討論通過尊稱孫中山為「國父」案,並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通令全國,正式宣佈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本件國父親筆英文信函,為民國前6年(1906)2月2日,即倫敦蒙難的10年後,國父自法國巴黎的旅館內,親筆書函其恩師康德黎(James Cantlie, 1851-1926)夫婦,表示近期將轉赴倫敦拜訪,尤其這封信中直接說道:「如果老師家有空房間,旅程到了倫敦後就直接過去老師家(Have you any spare room in your house by that time? If so, I will come directly to you on my arrival.)」,見證了師生間真摯的情誼。
康德黎教授的嫡曾孫查爾斯•康德黎(Charles Cantlie)1993年來臺,於3月12日晉見時任總統李登輝時特別捐贈此手函。此一跨海捐贈美事的促成,是經由時任國父紀念館高崇雲館長的親訪致意,以及時任駐英代表戴瑞明的居間牽線安排,總統府於同年3月25日將此國父親筆墨寶送抵國父紀念館,成為國父紀念館自1972年成立之後,第一件典藏的國父親筆真跡。
康德黎是英國蘇格蘭人,曾為倫敦外科名醫,亦為香港西醫書院的創始人之一。康德黎1887年8月至香港雅麗氏利濟醫院工作,並參與何啟及白文生創辦香港西醫書院的工作;其後於1889年至1896年接替白文生擔任西醫書院教務長,而成為孫中山的老師。他極為賞識孫中山的才能,兩人也發展出亦師亦友的關係,其後孫中山畢業到澳門及廣州行醫,康德黎亦曾專程探望。
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取道日本潛逃到檀香山,而康德黎回國途經檀香山,巧遇孫中山同時邀請其到倫敦。1896年6月孫中山抵達倫敦康德黎寓所,師生在歡樂中重逢,但隨後於10月11日遭清使館綁架,而10月17日康德黎獲悉此一消息後立即全力營救。康德黎先後向倫敦警方及英國外交部求援未果,又走訪泰晤士報藉助媒體的力量,最後經由環球報刊登文章批露此一事件,才迫使英國政府介入,最終清駐英使館在各方輿論壓力下,被迫同意釋放孫中山,10月23日康德黎等親自迎接恢復自由的孫中山。1925年孫中山先生因病辭世,康德黎還曾參加在倫敦舉行的孫中山先生追悼會;隔年康德黎亦離開人世,享年75歲。
出處:鍾文博,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參考資料:王秉倫,〈國父墨寶在中英日之間傳情 鎮館三件墨跡見證百年情誼〉,《博愛心傳》,國立國父紀念館,2017。
館藏編號:1_002
典藏單位:國立國父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