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0.001.0041
尺寸:179.5 x 54.2 x 104.5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推測年份(西元):1951~1970
類別一:器物類,交通運輸與通訊,車船及設備
創作者/製造者:城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製造地:臺北市
關鍵詞:自行車、腳踏車、自轉車、鐵馬、單車、孔明車、孔車、幸福牌、文車、自輾車
文物描述:戰後初期由於進口舶來自行車最多曾高達年40萬輛,消耗外匯甚鉅,政府為減少外匯的消耗開始扶植國內自行車業,1951年管制進口的自行車與零件(例如輪圈、前叉、車把、車架、大齒盤、花鼓等)同時採取關稅保護,並發展「輕工業」政策,提出「中心工廠」的建廠計畫,生產國產自行車。1954年便全面禁止自行車進口。1951年至1954年之間,政府先後扶植四大中心組車廠的設立,但1954年之後由於市場需求量供不應求,促使許多規模不大的地下工廠紛紛崛起,價格與品質也開始降低,因為當時生活水準低,消費者重於價格更勝品質,使得四大中心的組車廠生意一落千丈並相繼倒閉,自由市場漸漸由伍聯與幸福牌所取代。
1961年批發店起家的組車廠快速的增加,出現眾多的批發商或車行投資組車廠的現象,生產的自行車主要是文車、武車與文武車。當時較有名的文車即是位於臺北的「幸福牌自行車」,因為輕巧用來代步使用相當受到歡迎,尤其受到一般公務人員、醫生、老師等等的青睞,當時一輛幸福牌自行車要價1500元到1600元左右,相當於當時中階公務人員四到五個月的薪水。
本館蒐藏之幸福牌為城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之自行車,型式為文車,無後架,為代步用車,前輪剎車系統為「圈式剎車系統」,後輪則為「後輪反踩式剎車」,後輪配置方形車鎖,坐墊下方置物盒架並配有置物盒,前叉直桿、龍頭、把手、前後土除、坐墊下方置物盒、前叉、車身皆有標示「幸福牌」標誌,車身包有保護套,上面有「三球牌自行車」出品字樣。
除了車子本身配備之外,戰後依據國民政府的規定需配備發電系統及頭燈之外,還需要繳交牌照稅並進行吊掛車牌,而本蒐藏於前叉直桿上掛有1959年後改良後車牌,於民國60年屏東縣發給,有裝置頭燈但發電系統已拔除。
參考資料:1.李佩璇,2009。自行車的休閒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2.許正和、邱創勳,2007。躍上峰頂的臺灣鐵馬: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史 = Bicycle industrial history of Taiwan。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3.簡煥杰,2011。從台灣自行車消費文化發展探討社會分化。桃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生鏽之美,玩老馬http://antiquebicycle.pixnet.net/blog/post/37943707,2012/4/2。
編目者:杜偉誌
編目日期: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