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黃金田繪《石磨仔「挨粿」》
登錄號:2005.007.0003的圖片(20050070003_P001.tif)(CC BY),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05.007.0003的圖片(20050070003_P001.tif)(CC BY),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05.007.0003的圖片(20050070003_I001.jpg)(),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5.007.0003

尺寸:79.3 x 77.9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2004~2004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藝術圖像,生活與民俗
創作者/製造者:黃金田
製造地:南投
關鍵詞:民俗畫、黃金田、磨漿作粿
文物描述: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石磨仔「挨粿」》。畫作題跋為「石磨仔「挨粿」,台灣的諸聖神佛千秋聖誕,約有一百七十六日,都要拜拜奉敬祭品,用鮮花水果等外,「餅、粿、糕、粽」都要經過石磨仔來磨成後,才能做成品,所以在鄉村的農家戶戶都須要的石具,歲次甲申年孟冬于山楂腳,黃金田畫」,為2004年(甲申年)所繪。
2.在臺灣的傳統習俗中,過年時一定要製作鹹粿、甜粿、發糕,初九初十五則要做紅龜粿,清明時則會以發糕、草仔粿來祭拜祖先,中元時則以甜粿、芋粿來奉恃好兄弟,九九重陽時則以紅龜粿、發糕、草仔粿來祭祖等。由此可知,粿可是節慶或祭典時所必須準備的食物之一,所以作粿可是昔日婦女必備的手藝之一,而「磨漿」則是作粿前必須經過的必要動作。
磨漿主要是利用石磨,將糯米碾成米漿。石磨的造型很多種,有的是用整塊石材打造出來,有的則是用竹條圍成外圈,裡面再放置石塊,重點是要讓基座穩固,這樣推石磨時才會順手。
磨漿時通常兩人一組,一個負責推動石磨,另一個則手持杓子,將浸過水的糯米舀至石磨中,當石磨反覆轉動,米漿便會從臼溝中流出,再以木桶收集,然後將米漿倒進布袋綁好,放在椅子上,將扁擔綁在兩端或用石塊壓,擠壓出多餘水分,便可依造所需製作各種粿了!
參考資料:呂理政主編,2006。臺灣生活圖曆:黃金田民俗畫‧現代當令事典,頁:132-133。臺北:遠足文化。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3/12/30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主要名稱:林海音與收藏的象偶-2)的圖片
藏品(小學生雜誌社出版《小學生》258號(新第212號))的圖片
藏品(環球唱片公司發行華語教學唱片《國語注音符號標準發音片》)的圖片
藏品(主要名稱:吳濁流について)的圖片
藏品(主要名稱:愛國獎券)的圖片
藏品(Abraham Ortelius〈東印度群島圖〉)的圖片
藏品(主要名稱:黃得時與何凡、林海音、林良等於林海音家合影)的圖片
藏品(主要名稱:アジヤの孤兒)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