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
當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時,請使用下方按鈕完成推薦等功能。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1651
主題
分類1
:
社會政治文物
名稱
登錄名稱
:
台灣民主國國旗(原件)
中文 名稱
: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
-數量-
單 位
:
幅
數 量
:
1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1909年
內容西元年代
:
1895年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織品-棉
尺寸/度量
長
:
2640
mm
寬
:
3300
mm
外觀描述
顏色
:
紅,白,褐,綠,藍,黑,
形狀
:
長方形
型制/特徵描述
:
基底材主要由三大塊棉布與右上角一小塊棉布縫製組成,旗尾已破損。史料記載原旗應為藍地,但本摹本目前主要呈褐色,惟右上角為藍色。2011年修護後,揭除前人修護的覆背紙,揭露出與正面略有不同的背面影像。
原件與否
:
摹本
內容/意義
類型/功能
:
1895年唐景崧、丘逢甲等人倡議建立「臺灣民主國」,為了因應新國家的建立,製作了國家象徵的國旗──藍地黃虎旗。必得製作新國旗的原因之一,是如果準備抗日,就不能在砲台上繼續懸掛清國的龍旗,否則將引起日本向中國抗議。當時所作的國旗,至少有三面。一面是掛在巡撫衙門,一面送到基隆砲台,另一面被送到淡水海關,請當時的稅務司馬士懸掛。第一面後來應該是落入日本人手中,被當成戰利品送給天皇,保存在皇宮中的振天府。第二幅於民主國成立翌日,懸掛在砲臺上,適逢大雨,虎形全失,應該已經不存在。第三面黃虎旗,當時海關署稅務司馬士,並沒有將黃虎旗掛出,在日本軍登陸、海關順利交接後,馬士將這面旗子帶走,於其晚年定居英國之後,仍留在身邊。目前臺灣博物館所藏的「臺灣民主國旗」,是日本領有臺灣以後,由日本畫家高橋雲亭摹製,而成為博物館的收藏。雖然不是當時的原件,但是歷經兩個不同政權一百年的風霜,幾度在不同的意義脈絡下被展示,其本身已然具有另一種歷史文化及象徵意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正是「成為戰利品的黃虎旗」的最好見證。臺灣民主國在歷史上雖然只是一個沒有民意基礎的外交設計,但是以「臺灣民主國」為名的組織一旦存在,不論其實體如何,其名稱已經足夠給予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也是後人汲取不盡的歷史文化資源。而能夠提供源源不絕的歷史、文化想像,在這段歷史中重要的「道具」──黃虎旗,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作者
:
高橋雲亭(根據日本振天府收藏的黃虎旗原件而製)
背景說明
:
1895年清國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士紳嘗試各種辦法,請求朝廷收回成命。但是清廷不願給日本再度啟釁的藉口,表明台灣此後動向與清無涉,並下令不准國內官員接濟台灣。台灣為表示與清廷無關,只好另立名目,直接尋求外援。1895年5月25日,台北城內升起藍地黃虎旗,「台灣民主國」誕生,原台灣巡撫唐景崧在21響禮砲中就職總統。但是期待中的列強干涉沒有發生,日本軍隊已經登陸台灣本島,十天之後,唐景崧便倉皇離台,留下一群毫無紀律的兵勇,恣意搶掠燒殺,台北城變色,抗日的工作遂落在台灣本地的豪紳義勇肩上。雙方血戰五個月後,日本軍進逼台南,一直在台南畫地自守的抗法名將劉永福,也於日軍進城前悄然離台。10月21日,日軍進入台南城,號稱全台底定,黃虎旗的故事畫上句點。
內容摘要說明
:
1895年清朝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士紳嘗試各種辦法,請求朝廷收回成命不果。遂倡議成立「臺灣民主國」,以尋求外援。1895年5月25日,台北城內升起藍地黃虎旗,「臺灣民主國」誕生,原臺灣巡撫唐景崧就職總統,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年號「永清」。但是期待中的列強干涉沒有發生,日本軍隊已經登陸臺灣本島,十天之後,唐景崧便倉皇離臺,台北失守。日軍入城後,「藍地黃虎旗」被視為戰利品送往東京,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則依據原件摹製一件外觀幾乎一樣的摹本收藏,戰後也成為國立臺灣博物館珍貴收藏之一。本旗雖非原件,但歷經兩個不同政權一百年的風霜,幾度在不同的意義脈絡下被展示,其本身已然具有另一種歷史文化及象徵意義。
-備註-
備 註
:
*根據文獻記載,本件臺灣民主國黃虎旗非原件,原件藏於日本「振天府」,本件是總督府博物館得到宮內省同意後,於1909年由畫家高橋雲亭依原件複製的。 *本館另有2件林玉山摹製的黃虎旗:AH002138-001, AH002138-002。
參考資料
:
《黃虎旗的故事-臺灣民主國文物圖錄》,李淑惠等,2002,台北市:臺灣博物館。《鄭成功畫像、臺灣民主國旗修護科學檢測報告》,鄭明水等,2007,台北市:臺灣博物館。《臺灣民主國旗歷史調查研究報告》,許佩賢,2007,台北市:臺灣博物館。《百年物語:臺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李子寧等,2009,台北市:臺灣博物館。《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修護報告》,林春美等,2012,台北市:臺灣博物館。(博物館蒐藏與政治象徵-國立臺灣博物館蒐藏的政治學)《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李子寧,2010,台北市:臺灣博物館。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登錄名為「臺灣民主國國旗(原件)」,中文名為「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由高橋雲亭根據日本振天府收藏的黃虎旗原件而製成摹本,為最接近原旗的作品,基底材主要由三大塊棉布與右上角一小塊棉布縫製組成,旗尾已破損。史料記載原旗應為藍地,但本摹本目前主要呈褐色,惟右上角為藍色。2011年修護後,揭除前人修護的覆背紙,揭露出與正面略有不同的背面影像。
1895年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清廷不願給日本再度啟釁的藉口,表明臺灣此後動向與清無涉,並下令不准國內官員接濟台灣。臺灣只好另立名目尋求外援,便倡議建立「臺灣民主國」,並製作國家象徵的國旗─黃虎旗,以替代代表清廷的龍旗。
當時所作的藍地黃虎旗至少有三面,一面是掛在巡撫衙門,一面送到基隆砲台,另一面被送到淡水海關,請當時的稅務司馬士懸掛。第一面後來應該是落入日本人手中,被當成戰利品送給天皇,保存在皇宮中的振天府;第二幅於民主國成立翌日,懸掛在砲臺上,適逢大雨,虎形全失,應該已經不存在;第三面黃虎旗,當時海關署稅務司馬士,並沒有將黃虎旗掛出,在日本軍登陸、海關順利交接後,馬士將這面旗子帶走,於其晚年定居英國之後,仍留在身邊。
臺博館藏之藍地黃虎旗雖非原件,但是歷經兩個不同政權一百年的風霜,幾度在不同的意義脈絡下被展示,其本身已然具有另一種歷史文化及象徵意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正是「成為戰利品的黃虎旗」的最好見證。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依據原件,摹製一件外觀幾乎一樣的摹本收藏,戰後也成為國立臺灣博物館珍貴收藏之一。
2012年臺博館經考證修復,確定黃虎旗圖案雙面有異,正反兩面的老虎眼睛分別為白晝、闇暝,象徵著「日夜護國」。2016年經審議通過列為「國寶」。
參考文獻:
李淑惠、李子寧、吳佰祿(執行編輯)。2002。黃虎旗的故事:臺灣民主國文物圖錄。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ntm_cms/metadata.aspx?GID=MTQ0MjI=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89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