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書籍
歷史分期:1930-1949
尺寸:長:26.5 x 寬:18.7 x 高:0.3 (cm)
尺寸描述:為闔起尺寸
登錄號:NCP2016-011-0129
關鍵字:台灣影藝、李鳴鵰、台灣省影展、王之一、秦凱、台北市照相器材公會
藏品描述:《台灣影藝》為李鳴鵰(1922-2013)於戰後所發行之攝影刊物,出版三期之後停刊,起迄時間為1951年9月至隔年5月,為時約九個月。《台灣影藝》為一具備完整編輯概念之攝影刊物,根據〈創刊獻辭〉說明,每期預計以三分之一篇幅刊載作品照片,三分之一刊載藝術、科學與技術研究文字,另闢部分篇幅討論器材同業消息;此外亦有介紹攝影社團、業餘攝影愛好者與問題解答等專欄。創辦者李鳴鵰為攝影愛好者、創作者,也是知名照相器材商與成功的企業家,他曾參與發起台北市攝影學會,於戰後攝影圈十分活躍。他在早於中國攝影學會在台復會之1951年即創立《台灣影藝》,顯見其希望透過辦雜誌推動攝影風氣與產業發展之意圖,不過仍在發行量、廣告量與來稿皆不足的現實下,僅僅三期停刊。儘管如此,《台灣影藝》仍可窺見諸多50年代初期台灣攝影創作、發展與產業狀態,也可看見當時逐漸從戰爭期間的物料短缺到各種新器材推陳出新的過程。
《台灣影藝》第二期內文共計46頁,作品圖版刊登佔16頁。本期登載了「台灣省影展特輯」,雜誌中雖未對「台灣省影展」多做介紹,但推測很有可能為1951年臺灣文化協進會下成立的攝影委員會、同年於台北中山堂所舉辦的第一屆台灣省攝影展覽會之作品,這些圖版刊登方式仿照學會的月例賽發表型式,於每張照片旁羅列拍攝條件與評語,早於後來的《中國攝影》、《台灣攝影》等攝影團體發行之會員刊物的作品發表型態。
本期內文中值得一探的有王之一的〈旅日雜記〉,王之一在1947年為上海《中國生活》刊物拍攝二二八事件而名留臺灣攝影史,後來在台成立台灣攝影社。此文記述他與張大千和郎靜山赴日本旅行的見聞,不乏他對兩地攝影生態之差別等等之輕鬆且帶點趣味的觀察。本期當中也可窺知當時從事器材行業的李鳴鵰對外國攝影廠商的理解和研究,因而有介紹德國蔡斯鏡頭歷史的文章。還有刊登當時日本小西六寫真工業株式會社營業部長來訪的訊息,顯見器材同業間的交流。另外有一則頗富歷史感的公告文字,公告中說明各政府機關如果有「國家建設宣傳醫學文化」等需要而需進口照相機放大機的話,台北市照相器材公會願意代為服務,顯見當時專業大型攝影器材進口仍頗多限制。本期的技法觀念主要以「光」為主題,有討論白天光線、天空色調與濾鏡的文章,同時本期的編後記已暗示雜誌經營困難,發行量和廣告量皆不如預期,但已降低定價,期望能夠為國內照相從業與愛好者繼續經營下去。
陳佳琦-「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