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Walking a Boar
作者:楊基炘(1923-2005)
類別:相片
材質:紙質
年代:1954
歷史分期:1950-1969
尺寸:長:60.7 x 寬:50.6 (cm)
尺寸描述:為相紙尺寸
夾裱尺寸:縱:76.3cm,橫:60.5cm
攝影媒材技術:明膠銀鹽
登錄號:NCP2016-021-0034
關鍵字:牽豬哥、種豬
藏品描述:養豬、養雞是早期台灣農家的重要副業,通常每戶農家都會養2 – 3頭豬與8 - 10隻雞。養雞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副食品的供應,提供動物性蛋白質,所以早期農家會在節慶與特殊的日子殺雞打牙祭加菜。但相較於養雞主要是自家食用,養豬的目的則在於儲蓄。農民會先預估日後的重要開支與所需費用,如小孩開學繳學費、房屋整修、女兒出嫁等,並在前一年就先將小豬仔買回家,再慢慢飼養。由於農民將養豬作為「副業」,所以不太願意花費太多現金在小豬仔身上,因此餵養時都用自家三餐剩下的廚餘餿水,地瓜葉、俗稱「馬齒莧」的田間雜草馬齒莧,以及自家種植的地瓜。豬隻吃的差,成長速度就慢,通常小豬可能要養個12 – 18個月才能變成大豬。當豬隻長到快100公斤時,農民再將豬隻帶去市場賣給專門收豬的肉販,換取家用所需的現金。
當農家的母豬發情,需要配種懷孕時,就需請專門飼養公種豬的人將種豬帶入自家豬寮與母豬交配。此時種豬專業戶就只好一步一步地將儘速趕去農家。為了抓緊母豬短暫的發情時間(通常只有兩三天),種豬飼養就得拿著一根想竹鞭,邊走邊打公豬,以免牠中途不聽指揮,慢慢吞吞拖慢腳步。至於將公豬帶去給母豬配種的過程
,就稱為「牽豬哥」。但早期台灣民間觀念中,牽豬哥並不時什麼高尚的職業,常被瞧不起。自從1950年代晚起,農政單位開始推廣「人工受精」,牽豬哥這行業也就逐漸衰退,再也看不到牽豬哥的景象。
劉志偉-「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