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男子肖像藏品圖,第1張
男子肖像

作者:鄧南光(1907-1971)

類別:數位輸出

材質:紙質

年代:待查

尺寸:長:21 x 寬:14.7 (cm)

尺寸描述:無

藏品描述:戴著頭燈與帽子的男子像。

"基隆暖暖的一名礦工帶著採礦用頭燈在礦場,臉上滿佈煤塵說明他剛結束工作出坑,這種頭燈是大約戰後1950-1960年代左右礦工使用的頭燈;採煤礦是高度風險的工作,除了極高比率的塵肺症職業傷害,作業時坑內溫度經常高達40℃,礦工只得打赤膊或赤身裸體挖礦,遇到突發災變,彼此必須相互幫助才有機會逃生,也因此養成礦工之間同坑一命的共同體心態;早年礦場內的土地公廟是礦工祈福的地方,上工前礦工會先拜拜,把命寄存在土地公那裏,出坑後再來拜拜領回,這些因素讓許多礦工及家屬有了異於一般人的特殊生命觀。
臺灣煤礦開採歷史久遠,清朝政府1876年在基隆八斗子設立第一個官營的煤礦場;日治時期,因工業需求增加,台灣煤礦礦場數量與產量都逐漸攀升,1918年礦場達113個,礦產量到1919年突破百萬噸;戰後時期台灣煤礦一度因國民政府遷台,失去外銷市場,但隨即因國內工商業發展,需求再度攀升,但主要供給如電力公司等公營事業單位燃煤之用,1960年的年產量雖將近400萬公噸,卻因生產過剩而導致許多礦場倒閉,1973年的全球爆發石油危機,煤礦再度受到重視,國內煤礦產量又回升至300公噸,幫助台灣度過第一次石油危機,不過,接著而來的低油價政策,能源需求轉向石油,加上開採成本攀升,讓台灣煤礦從此一厥不振。
1984年海山、煤山等礦場接連爆發嚴重礦災,共造成289名礦工死亡,促使政府決定不再核准採礦,2000年,台灣最後四個煤礦場—台北縣三峽鎮的利豐煤礦、裕峰煤礦,新店市山區的安順煤礦以及石碇鄉的台誠煤礦宣告停工封坑,經歷約125年的台灣煤業正式畫下句點。
鄧南光曾在瑞芳九份等地拍攝一系列二戰前後礦工作品,畫面中礦工呈現刻苦、樸實、堅韌形象,為基層勞動者留下影像,也見證台灣礦業發展的重要階段。

黃子明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攝影媒材技術:靜電列印

登錄號:NCP2016-003-0119

關鍵字:鄧南光、男子、肖像、基隆暖暖、礦工、煤礦、塵肺症、石油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