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灣博覽會(無-)
類別:明信片
材質:紙質
年代:1935~1935
尺寸:長:9.1 x 寬:14.1 x 高:0.1 (cm)
攝影媒材技術:製版印刷
登錄號:NCP2015-001-0123-006
關鍵字:繪葉書、明信片、日治時期、臺灣博覽會、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建築、中山堂、第一會場陸橋、食堂、警察詰所、消防詰所、電力事務所、洗手間、哺乳室、詢問臺、廣播室、霓虹
藏品描述:1935年(昭和10年)為紀念日本殖民四十年,因而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由官方的「台灣博覽會」、官民合組的「台灣博覽會協贊會」及台人所發起的「大稻埕助成會」,三組織分工合作。此物件為當時為了宣傳、紀念而發行的明信片,為臺灣博覽會的第一會場陸橋,陸橋下為食堂,右側為第一會場的入口,今中山堂(臺北公會堂)附近及其以南三線路,佔地13,000坪,當時第一會場內設有滿州館、交通特設館、交通土木館、林業館、產業館、第一府縣館、第二府縣館、朝鮮館、福岡館、日本製鐵館、三井館、礦山館、興業館、糖業館等。
臺灣博覽會的第一會場區域,北自今日武昌街一段起,一路往南延伸至今日愛國西路,為方便參觀民眾通行以及同時兼顧往來車輛的行車需求,在榮町與西三線道路(橫跨今衡陽路、寶慶路)之間建立一座長約92公尺、總高18公尺的大型陸橋,這座建築佔地165坪的陸橋被稱為「第一會場陸橋」。
在陸橋正中央是一座23.4公尺寬的大型食堂,全日提供餐飲服務;在食堂兩旁各配置有一間警察與消防、電力事務所與洗手間,同時還配置有哺乳室、詢問臺與大會廣播室以便失物招領或提供走失兒童協尋服務。本陸橋是臺灣博覽會的地標之一,在陸橋上裝設藍、紅、綠三色霓虹燈管總長度50.4公尺;另外還有3,195顆12.5瓦燈泡與120顆60瓦燈泡作為夜間外觀照明裝飾。在臺灣博覽會召開期間,臺灣軍司令部還於陸橋上架設多盞防空探照燈,讓地標陸橋的所在位置在夜間光彩奪目遠處可見。
本陸橋的設置,是為了解決博覽會期間龐大人潮湧入會場所造成的交通問題,因此採取「人車分流」的思考規劃。在會期中,僅第一會場、第二會場、大稻埕分會場就締造2,758,895人次的參觀紀錄。以當時臺北市27萬人口而言,大量湧入了將近十倍的人潮是一個相當驚人的對比數字,也代表著創造出等同這個數字的龐大商機。
王佐榮-「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